李在明獲提名角逐南韓總統 共同民主黨押注改革派
風雲再起:共同民主黨的選擇
南韓政壇波詭雲譎,每一次的總統大選都牽動著國民的心弦。特別是當現任總統因故提前卸下職務,選舉的號角便在預期之外倉促吹響。在這樣的背景下,最大在野黨共同民主黨迅速整合力量,正式提名前黨代表李在明作為代表該黨角逐第21屆總統大位的候選人,此舉不僅為即將到來的6月3日大選拉開了序幕,更標誌著這位政治人物再次站上挑戰青瓦台的最前線。 共同民主黨在全國巡迴競選及黨內初選中,李在明展現了壓倒性的支持度,最終以89.77%的高得票率勝出,贏得黨內總統候選人提名,這顯示了他在黨內的堅實地位與廣泛認同。 這一次,他肩負著實現政權輪替、打造更團結堅固共同民主黨的使命,並立志以更低的姿態,全力實現國民團結,開啟一個充滿希望與關愛的國民幸福時代。
浴火重生:李在明的政治之路
李在明,這位出身貧寒家庭的律師與政治人物,其崛起之路充滿傳奇色彩。與傳統政治精英不同,早年的工人經歷賦予了他獨特的視角與施政風格。 他曾擔任京畿道城南市市長及京畿道知事,累積了豐富的地方執政經驗。 在擔任城南市長期間,他因地方財政問題與時任總統朴槿惠槓上,一戰成名,政治知名度快速竄升。 在2017年的總統大選黨內初選中,他雖僅落後文在寅,未能獲得提名,但在朴槿惠遭彈劾後,文在寅最終當選總統。 2018年,他以高票當選京畿道知事,再次證明了他的實力與人氣。 2021年,他宣布參選總統,並在黨內初選中擊敗一眾對手,代表共同民主黨角逐第20屆總統,最終以南韓民主史上最微弱的差距惜敗給國民力量的尹錫悅。 尹錫悅因違法實施戒嚴令遭彈劾下台後,李在明再次被視為下屆總統的熱門人選。 他辭去共同民主黨黨魁職務,投入因總統被罷免而提前舉行的總統選舉初選,並正式宣布參加第21屆韓國總統選舉。 此次成功獲得提名,是他政治生涯中的重要一步,也意味著他將再次向青瓦台發起衝擊。
政策藍圖:務實與變革的訴求
李在明的政治理念偏向進步派,其政策主張涵蓋經濟、社會、外交等諸多領域。 在經濟與社福政策方面,他標榜自己是最能幹的經濟總統,並以其在城南市市長與京畿道知事任內的行政經歷為基礎,提出「555」目標,承諾當選後要在科技、產業、教育和領土等領域實現改革,讓南韓成為世界第五大經濟體(G5)、國民收入5萬美元,以及KOSPI站上5,000點。 他主張大政府思維,考慮由當局主導解決高房價問題,主打公共住宅,並將以稅賦投資可再生能源,推動經濟轉型。 他提出的民生政見多主打為女性選民謀福利,增進工作與家庭平衡,促進性別平等,最大限度地增加國家負責照顧的比例,並提出根除性別暴力等選舉承諾,打算制定《約會暴力懲罰法》。 在能源政策上,他延續文在寅政府的氣候和能源政策,主張成立氣候能源部,導入碳稅,並將碳中和目標提早至2040年達成,2030年國家自主貢獻(NDC)目標較2018年峰值減少40%提高到50%。
在外交與軍事方面,李在明重申將繼承文在寅政府的「韓半島和平進程」,透過國家利益、智能強軍為中心的實用外交政策,追求韓半島無核化與和平體制。 他主張將韓美同盟發展為從單純的軍事安保同盟跨越至經濟貿易交流的全面性同盟關係,並透過有條件地鬆綁對北韓制裁,達成韓半島無核化。 他強調將靈活運用美中兩大國之間的競爭,視為增進國家利益的機會,展開靈活且具進取性的外交模式,並表示韓半島無核化、和平進程應分階段進行。 外界普遍認為,李在明在外交政策上給人一種「親北韓、中國,反美日」的印象,但他本人則強調務實外交,以國家利益為中心。
挑戰與前景:前路崎嶇
儘管李在明在黨內獲得壓倒性支持,並在近期民意調查中保持領先地位,但其總統之路並非坦途。 他目前牽涉多起法律訴訟案,包括涉嫌違反《公職選舉法》、賄賂以及與一樁10億美元土地開發案有關的指控。 其中,違反《公職選舉法》一案目前正處於三審階段,最高法院的判決將直接影響他的參選資格,如果判決不利,他不僅可能失去國會議員資格,還可能在10年內無法參選公職。 韓國大法院預計可能在5月對此案作出判決,時間點恰好在總統候選人登記日前後,這無疑為李在明的競選前景增添了不確定性。 這些法律風險是選民關注的焦點,也可能成為對手攻擊的目標,進而影響他的選情。
另一方面,南韓的總統選舉常被稱為「非好感」選舉,選民往往在沒有特定政黨偏好的情況下,選擇一位相對不那麼令人討厭的候選人,這意味著中間選民和年輕族群的投票意向將對選舉結果產生關鍵影響。 儘管李在明試圖爭取年輕選民支持,但他與尹錫悅兩位候選人都面臨不少醜聞指控,這使得選情更加膠著和詭譎。 李在明雖然挾執政黨優勢(指共同民主黨為現任總統所屬政黨,但在尹錫悅遭彈劾後,已成為在野黨),但過往的醜聞指控可能會削弱其支持度。
結語:民主進程中的關鍵一頁
李在明再次獲得共同民主黨的總統候選人提名,標誌著南韓政壇即將迎來又一場激烈的角逐。他的個人經歷、政策主張以及面臨的法律挑戰,共同塑造了這場選戰的複雜性與不確定性。這不僅是李在明個人的政治前途之戰,更是共同民主黨爭取重新執政的關鍵一役。在提前到來的總統大選中,選民將如何在各方勢力的博弈與候選人的爭議中做出選擇,不僅關乎南韓未來的政策走向,也將對東北亞地區的地緣政治格局產生影響。這場選戰的最終結果,將是南韓民主進程中寫下的重要一頁,值得各方持續關注與深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