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來臨!經濟日報:強化底線思維迎戰新經濟挑戰

《經濟日報》發文強調,在當前國際經濟形勢複雜嚴峻的背景下,中國應強化底線思維,做好經濟工作。這篇文章的核心要點如下:

底線思維的內涵

強化底線思維,意味著要防範最壞的可能性,同時爭取最好的結果。這需要提前研判形勢,做好充分準備,以確保在任何情況下都能掌握主動權。底線思維的核心在於風險預估和應對,確保國家經濟安全和社會穩定。

國際經濟形勢的挑戰

文章指出,當前國際經濟受到關稅戰、貿易戰的衝擊,前景不容樂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已下調2025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並預計貿易增長放緩。這意味著中國的外需可能受到影響,淨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或將下降。面對外部壓力,中國需要正視挑戰,並認清自身發展的優勢。

中國的發展優勢

儘管面臨外部壓力,中國仍具備顯著的發展優勢。其中包括:

  • 超大規模市場:龐大的國內市場為經濟提供了強大的迴旋空間和內需潛力。
  • 完備的工業體系:全面的工業體系能夠支持各個產業的發展,提高經濟的抗風險能力。
  • 開放的創新生態:持續的對外開放和創新生態有助於吸引外資,促進技術進步。

這些優勢構成了中國應對外部變化的底氣。

擴大內需的重要性

今年一季度,中國經濟表現超出預期,GDP同比增長5.4%,生產需求指標加快回升。這反映出在外部需求不穩定的情況下,擴大內需的重要性。文章強調,要充分發揮內需作為經濟增長主動力的作用。具體措施包括:

  • 穩定就業:通過各項措施保障就業,確保居民收入穩定。
  • 支持企業:通過減稅降費等政策,幫助企業渡過難關。
  • 穩定市場:維護市場秩序,增強市場主體的信心。
  • 穩定預期:通過政策引導,穩定社會對經濟發展的預期。

宏觀政策的應對

面對複雜的經濟形勢,文章提出要下好宏觀政策的先手棋,打好深化改革開放的主動仗。這包括:

  • 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加快實施已有的政策,並根據形勢變化及時推出新的政策工具。
  • 積極的財政政策: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加快地方債券發行,支持科技創新、擴大消費、穩定外貿等。
  • 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適時降準降息,保持流動性充裕,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長期發展的動力

文章還強調,要通過改革和開放,為經濟發展注入新的動力和活力。這包括:

  • 深化改革:優化市場環境,激發企業的內生動能。
  • 擴大開放:引入發展“活水”,拓展外部空間,有序擴大自主開放。
  • 優化市場准入:減少市場准入限制,吸引更多外資進入。
  • 服務業開放:加快電信、醫療、金融等領域的對外開放。

總結

《經濟日報》的文章旨在強調在複雜的國際經濟環境下,中國需要強化底線思維,充分利用自身優勢,並通過擴大內需、實施積極的宏觀政策以及深化改革開放,來確保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這不僅是對當前經濟形勢的應對,也是對未來長期發展的戰略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