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輸美貨量暴跌!關稅戰衝擊超乎想像

浩瀚的太平洋上,曾經是裝載著琳瑯滿目中國貨物駛向美國的巨輪絡繹不絕,彷彿一條奔騰不息的黃金水道,串聯起全球兩大經濟體的命脈。然而,在看不見的貿易戰火下,這條繁忙的航道正悄然經歷著一場前所未有的「減速」與「轉向」。那些滿載而歸的貨櫃,數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減少,港口預定運抵量大幅下滑,甚至有航運公司因此暫停了昔日熱絡的航線。這不僅是經濟數據的變動,更是全球供應鏈板塊移動、國際貿易格局重塑的真實寫照。

港口的靜默與數字的吶喊

貨櫃,是全球貿易最直觀的符號。當從中國運往美國的標準20呎貨櫃訂單量在短短一年內銳減45%時,這不是冰冷的統計數字,而是無數工廠訂單流失、無數碼頭工人等待卸貨、無數卡車司機排隊變短的生動畫面。專門追蹤貨櫃動向的服務業者Vizion提供的數據,像是貿易溫度計上的驟降信號,準確地記錄了這場變革的溫度。

作為中國貨物主要進口門戶的洛杉磯港,其感受更是直接。港口預計,未來一段時間的運抵量將較去年同期減少三分之一。更驚人的是,單是預計在一個月內取消的航次就多達20個,這相當於超過25萬個貨櫃的運輸需求消失得無影無蹤。這種取消率遠高於之前的月份,顯示出問題的嚴重性正在加劇。

航運巨頭的應對

「需求不見了。」一家在香港上市的台灣貨櫃航運公司德翔海運內部人士如此形容,他們因此暫停了一條亞洲至美國西岸的航線。這句話背後是企業在市場現實面前不得不做出的無奈選擇。全球第五大貨櫃海運業者赫伯羅德也透露,其大陸客戶已取消約三成自中國出口至美國的訂單。這些曾依賴中美貿易大動脈生存的航運企業,正親歷著「斷流」的陣痛。

不僅是海運,空運也未能倖免。美國空運業協會指出,空運量大幅下滑,會員公司自大陸的訂艙量減少約三成。香港一家貨運代理商裕輝航空貨運更是表示,關稅調升後,來自中國出口至美國的生意大減約五成。國泰航空也預期,受到關稅和美國「低價免稅門檻」變動的影響,美中之間的空運需求將會轉弱。這些數字共同描繪出中美貿易通道在關稅壓力下的窘境。

關稅壁壘的疊加效應

這場貿易量銳減的核心推手,無疑是層層疊加的關稅。報道中提及,美國總統的關稅政策對中國進口貨品加徵了高額關稅,累積稅率達145%。其他分析則指出,加上此前及新增的各項關稅,美國對中國商品的加權平均關稅稅率可能大幅上升至65%至66%。一些「對等關稅」的實施,甚至使得進入美國市場的成本預計將創下1930年代以來的新高。

如此高昂的稅負,使得中國商品在美國市場的價格優勢蕩然無存,甚至變得難以銷售。有從事玩具出口貿易的業者表示,過去還能透過降價來補貼客戶應對關稅,但此次加徵34%的對等關稅後,已無法再透過降價銷往美國,對公司影響重大。對於高度依賴美國市場的企業而言,這無異於滅頂之災。

進口商的應對與掙扎

面對突如其來的成本激增和供應鏈中斷風險,美國進口商也正竭盡所能地尋求應對之道。他們首先設法消化現有庫存,減少新訂單的需求。同時,一些企業將貨品暫時存放在保稅倉庫,以便在需要時再提取並繳納關稅,這給了他們一定的時間和彈性。

更具戰略性的舉動是將貨物轉運至加拿大等鄰近國家。這種做法的目的是規避直接從中國進口的高關稅,再從這些第三國將貨物轉移至美國。這反映了企業在全球貿易規則下的靈活性和應變能力,但也增加了供應鏈的複雜度和成本。這些應對措施雖然能暫緩一時,卻也凸顯了關稅對既有貿易模式的深刻破壞。

全球供應鏈的大挪移

中美貿易戰的深遠影響,並非僅限於雙邊貿易量的波動,它更像是一場觸發全球供應鏈重組的巨大引力波。過去,「中國製造」是全球供應鏈的核心,中國被譽為「世界工廠」。然而,在關稅壁壘和地緣政治風險的雙重壓力下,企業開始重新評估其生產基地和供應來源。

這場供應鏈的重塑並非簡單的「去中國化」,而更傾向於「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或分散風險至「替代亞洲供應鏈」(Altasia)。許多企業,包括台灣在內的全球製造商,紛紛將生產線從中國轉移至東南亞(如越南、泰國、馬來西亞)和墨西哥等地。這些國家憑藉較低的勞動力成本和相對穩定的政治環境,成為承接從中國轉移產能的重要目的地。例如,從越南出口至美國的貨櫃運價就出現了上漲。

然而,這場大挪移的複雜性在於,許多轉移出去的生產活動,其原材料、關鍵零組件或中間產品仍然高度依賴中國的供應鏈。這意味著,儘管表面上看是從中國直接進口減少,但通過第三國的間接聯繫依然存在。這種「環球供應鏈繞道」現象表明,中國作為全球製造業基地的根基並未完全被撼動,其成熟和完整的供應鏈仍具有強大的韌性和影響力。

貿易戰的餘波與新格局

貿易戰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出口作為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之一,其對美國市場的顯著下滑,加劇了國內產能過剩的問題,並可能進一步拖累經濟增長。同時,這也促使中國更加積極地開拓其他國際市場。

數據顯示,中國的出口格局正在發生變化,「東升西降」趨勢明顯。東盟(ASEAN)已經超越美國和歐盟,成為中國最大的貿易夥伴和出口地區。這反映了中國在貿易戰壓力下調整戰略,深化與周邊國家及新興市場的經貿關係。

這場關稅戰不僅改變了貨物流動的方向,也改變了企業的投資決策和國家的經濟戰略。它暴露了全球供應鏈的脆弱性,加速了區域化和在地化生產的趨勢。儘管談判和關係緩和的可能性時有提及,但進入美國市場的高成本似乎已成為一種新常態。

回望這段歷史性的貿易摩擦,它不僅是兩個大國之間的較量,更是對全球化模式的一次深刻挑戰。中國輸往美國貨物的大幅減少,是這場挑戰中最為具象化的後果之一。它迫使企業重新思考風險、重塑策略,也促使各國政府評估自身的經濟安全和供應鏈韌性。未來,全球貿易將不再是單一中心的模式,而是更加多元、分散且充滿變數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