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輸美貨物暴跌!AI產業成關稅戰最大輸家

全球經濟的風向正在轉變,其中最引人矚目的莫過於中美兩大經濟體之間的貿易摩擦。這場始於關稅的較量,正深刻影響著雙邊的貿易流量,特別是中國輸往美國的貨物,據報導已呈現大幅減少的趨勢,這不僅牽動著企業的營運策略,也重塑著全球供應鏈的樣貌。從港口的貨櫃量銳減到物流訂單的取消,種種跡象都指向同一事實:關稅壁壘正在實質性地改變著中美之間的商品流動軌跡。

關稅效應下的顯著下滑

川普政府對中國進口商品加徵高額關稅,最高稅率甚至達到145%,而中國也採取了對等反制措施,對美國商品加徵關稅。這種針鋒相對的關稅政策,使得雙邊貿易的成本顯著提高,企業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數據顯示,關稅措施實施以來,中國輸往美國的貨物量確實出現了大幅下滑。例如,有貨櫃追蹤服務業者指出,截至某個時間點,從中國運往美國的標準20呎貨櫃訂單量較一年前銳減了45%。 洛杉磯港作為中國貨品進入美國的主要門戶,其預計運抵量也較去年同期減少三分之一,預計單月取消的航次數量大幅增加,相當於數十萬個貨櫃。 海運業者也證實了需求的急劇減少,有航運公司暫停了亞洲至美國西岸的航線,甚至有業者表示中國客戶取消了約三成自中國出口的訂單。 空運貨運量同樣受到影響,有協會會員自大陸的訂艙量約減少三成,有航空公司預期美中之間的空運需求將轉弱,甚至有貨運代理商表示出口至美國的生意大減約五成。

為何貨物量會大減?

這種顯著的貨物量減少是多重因素疊加的結果。首先,直接且主要的原因是關稅的加徵。高額關稅使得中國商品在美國市場的價格競爭力大幅下降,美國進口商需要支付更高的成本,這直接抑制了進口需求。

其次,企業的「且戰且走」策略。國際商會秘書長指出,中美貿易波動劇烈反映了業者「且戰且走」的心態,他們對美中能否迅速達成降稅協議心存觀望,不敢貿然進行大規模的貿易活動。 在這種不確定性下,許多美國進口商選擇先消化現有庫存,減少新的進口訂單。

第三,供應鏈的轉移。面對關稅風險,部分企業開始尋找替代的生產或轉運地點,將部分產能或貨物流轉至其他國家,如墨西哥或越南,以規避關稅。 雖然這些國家可能承接了部分來自中國的訂單,甚至有些商品本質上仍源自中國,但貿易數據上會顯示從這些國家輸往美國的貨物增加,而從中國的直接進口則減少。 這種供應鏈的重塑是一個長期且複雜的過程,但關稅無疑加速了這一趨勢。

第四,心理預期的影響。關稅戰引發了市場對未來貿易前景的擔憂,這種悲觀情緒也反映在貿易活動中。企業對需求前景感到不確定,自然會減少訂單和運輸需求。

貿易模式的悄然變化

關稅戰不僅僅是數字的變動,它正在悄然改變全球的貿易模式。美國從中國進口商品的佔比已經從過去的高位有所下降。 雖然雙邊貿易額依然龐大,但趨勢已經發生變化。 中國也積極推動出口市場的多元化,減少對美國市場的依賴,轉而開拓東協、歐盟等其他地區的市場。

這種貿易模式的轉變並非一帆風順。對於中國而言,雖然對美出口佔總出口的比重有所下降,但美國仍是重要的出口市場,貨物量的大幅減少無疑對相關產業和企業帶來衝擊,可能導致部分出口導向型企業面臨困難甚至失業潮。 對於美國而言,雖然減少了對中國的進口,但也面臨供應鏈調整帶來的成本上升,以及部分商品難以迅速找到替代供應商的挑戰,這可能導致消費者需要支付更高的價格。

同時,轉運貿易的增加也帶來新的問題。一些通過第三國轉運的商品,其原產地規則受到越來越嚴格的審查,試圖規避關稅的行為也面臨被限制的風險。

關稅戰的深層影響與展望

中美貿易戰的影響遠不止於雙邊貨物流動的減少,它觸及了更深層次的經濟和政治博弈。這場「消耗戰」的核心是雙方在經濟和政治上的抗壓能力。 雖然經濟層面存在挑戰,但有分析認為,在政治層面,中國可能因其內部高度控管信息的能力而具有一定的優勢,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壓制社會不滿,並通過財政和貨幣刺激措施穩定經濟。

從宏觀層面看,關稅戰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影響是複雜的。雖然出口受阻帶來壓力,但中國經濟對出口的依賴度近年來已有所下降,同時政府可以通過刺激內需等措施來緩解衝擊。 然而,長期而言,關稅戰加劇了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可能損害企業的投資信心,並對全球供應鏈造成持續的影響。

儘管面臨挑戰,中國也在積極尋找應對策略,例如利用「精準反制」手段,如稀土出口管制或技術出口限制,作為談判籌碼。 同時,持續推動產業升級,提升產品附加值,也是中國應對外部壓力的重要方向。

未來,中美之間的貿易關係走向仍充滿不確定性。關稅是否會進一步升級或有所緩和,將取決於雙方的談判進程和各自的政治經濟考量。然而,可以確定的是,這場關稅戰已經對全球貿易格局產生了結構性的影響,推動著供應鏈的重組和貿易夥伴關係的調整,而中國輸往美國貨物的大減,正是這場變革最直接、最顯著的體現之一。

未來的航向

面對關稅壁壘築起的新現實,企業正在重新評估其全球佈局和供應鏈策略。過去以效率和成本為主要考量的模式,正逐步加入風險分散和韌性的考量。將雞蛋放在不同的籃子裡,或者尋找更靠近市場的生產基地(近岸外包或友岸外包),正成為越來越多企業的選擇。

對於中國的出口企業而言,這既是挑戰也是機遇。挑戰在於傳統市場的萎縮帶來的生存壓力;機遇則在於被迫轉向更廣闊的全球市場,以及提升產品競爭力、擺脫低附加值代工模式的動力。

而對於全球經濟而言,這場關稅戰帶來的波動和不確定性仍在持續。它提醒我們,全球化進程並非不可逆轉,政治因素對經濟貿易的影響力不容小覷。中國輸美貨物量的大減,是這場大國博弈在經濟層面的冰山一角,其後續影響仍將在全球範圍內持續發酵,形塑著未來國際貿易的新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