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救星在哪?】中原地產陳永傑狠批財案力度不足 政府須出重手!
香港樓市,近年來可謂經歷了一場深刻的調整。從高處不勝寒的歷史高位,到持續下探的價格軌跡,市場情緒隨之起伏。中原地產亞太區副主席兼住宅部總裁陳永傑,作為業界的重要聲音,對政府最新一份財政預算案中的樓市措施提出了他的看法,認為其力度仍嫌不足,政府應考慮加碼「搶救」這個牽動香港經濟脈搏的重要板塊。
市場的真實寫照:樓價與租金的背馳
差估署的最新數據顯示,香港私人住宅售價指數已連續四個月下跌,創下逾八年半的新低,較歷史高位累計下跌近29%。這冰冷的數字背後,是許多業主資產價值的縮水,以及市場信心的持續低迷。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租金指數卻連續四個月攀升,呈現出樓價與租金走勢背道而馳的奇特景象。
這種背馳現象,一方面反映了在不確定的經濟環境下,部分原本打算置業的需求轉向租賃市場,推高了租金;另一方面,也與政府近年積極推動的人才引進計劃相關。大量新來港人才的住屋需求,為租賃市場提供了堅實支撐,證明了「只要對症下藥、落重藥,政府有能力穩定樓市」的潛力,但目前的藥方顯然只在租賃市場見效。
新財案的樓市措施:星星之火,未能燎原
回顧過去三年,政府在財政預算案中對樓市的支持力度可謂一年大過一年,從放寬按揭、降低印花稅到全面撤辣,政策籃子不斷擴充,旨在刺激成交、穩定樓價。 最新一份預算案中最受矚目的樓市相關措施,是將100元從價印花稅的適用範圍,由原來物業價值300萬元或以下擴展至400萬元或以下。
陳永傑認為,這項措施對價值400萬元以下的「上車盤」確實有所幫助,能夠減輕買家首次置業的成本壓力,理論上有助於刺激這部分市場的成交,甚至惠及居屋二手市場。 以購入400萬元物業為例,印花稅從原來的6萬元大幅降至100元,成本減少近99%。 這被視為激活物業交投的第一步。
然而,陳永傑強調,儘管此舉能刺激細價樓成交,並料3月份400萬以下成交可按月增加逾兩倍,政策紅利主要集中在一手市場。發展商採取貼市價甚至低價策略,成功加速了庫存去化,帶動了首季一手成交顯著回升。 但二手市場仍然持續受壓,樓價跌勢未能有效遏止,這恰恰反映了現行政策的局限性,不足以全面提振整個樓市。
樓市低迷的深層原因與政策困境
當前樓市面臨的困境,除了內部結構性問題,也深受外圍環境影響。陳永傑指出,外圍經濟充滿變數,中美關稅戰前景不明,加上聯儲局降息步伐可能放緩的擔憂,都對香港樓市構成了額外壓力。 這些外部因素不僅削弱了市場信心,更抵銷了政府近期部分刺激政策的效果。 在缺乏強有力利好消息刺激下,買家入市意欲持續低迷,樓價短期內仍面臨下調風險。
政府在穩定樓市上面臨兩難。一方面,樓市低迷導致土地收益和物業印花稅這兩項庫房主要收入大跌,加劇了財政赤字壓力。 另一方面,大規模刺激樓市又可能與財政紀律相悖,且可能被質疑是「撐市」而非解決根本問題。
加碼救市的呼籲與可能方向
面對二手市場的持續疲軟和整體樓價的跌勢,陳永傑認為單靠現有措施不足以扭轉局面,政府需要推出更積極和針對性的政策。 他強調,只要能像提振租賃市場一樣「對症下藥、落重藥」,政府是有能力穩定樓市的。
那麼,「加碼」可以從哪些方面著手呢?業界普遍認為,除了現有措施的微調或擴大,一些更深層次的結構性問題也需要關注。例如,如何增加市場信心,讓買家相信樓價已觸底或即將回穩,是提振入市意欲的關鍵。 這可能需要政府在更宏觀層面釋放穩定經濟和樓市的明確信號。
同時,檢討和優化土地供應策略也是一個方向。儘管政府有意減少住宅及商業用地供應,以期穩定市場信心,但如何在減少供應與滿足長遠住屋需求之間取得平衡,並確保賣地收入,是政府需要審慎考慮的問題。 有建議重啟「勾地」制度,讓發展商按需求申請土地,或可避免低價批地甚至流標的尷尬,同時協助發展商消化現有庫存。
此外,刺激本地消費市場、完善置業階梯(例如針對不同需求的買家提供差異化支持)等,也被認為是增加市場信心、幫助樓市回穩的配套措施。 引入新投資移民計劃及優化現有措施,也被視為支持豪宅市場和整體樓市的一個潛在動力。
前路與展望:信心是黃金
香港樓市的未來走向,不僅取決於政府的政策力度,也與全球經濟、利率走勢以及地緣政治等多重因素交織。在當前複雜多變的環境下,要扭轉樓價跌勢並不容易。中原地產的陳永傑提出加碼救市的呼籲,是基於對市場現況的判斷以及對政府能力的信心。他認為,樓市低迷不僅是數字的變化,更影響著廣大市民的財富觀感和對香港經濟前景的信心。
政策的出台需要權衡利弊,平衡短期刺激與長期健康發展。市場需要的,不僅是冰冷的數字調整,更是溫暖的信心注入。只有當買家、賣家和發展商都對市場前景抱有更為積極的預期時,樓市才有望真正走出低谷,迎來穩定的發展。這份信心,或許才是當下最珍貴的「黃金」。政府如何回應業界的呼聲,如何精準施策,將是未來一段時間內市場關注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