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願緩和與美緊張關係 貝桑揭國際財經新動向

當世界兩大經濟體陷入摩擦,其影響如同巨石落水,漣漪波及全球。美國財政部長貝桑(Scott Bessent)的觀點,為當前看似僵持的中美貿易關係帶來一線探討的可能。他認為,中國近期對部分美國商品免徵報復性關稅的舉動,或許暗示著北京方面有意緩和與美國的貿易緊張局勢。這並非單純的經濟訊號,更是複雜地緣政治與經濟博弈下的微妙姿態,值得深入剖析。

中美關係的航道始終充滿暗礁,從過去的交往合作,逐步演變成當前的競爭與對抗。 自特朗普政府時期掀起的貿易戰,對中國商品施加高額關稅,旨在平衡貿易逆差並促進製造業回流美國。拜登政府上台後,雖然策略有所調整,將重點轉向限制中國在半導體、人工智能等高科技領域的發展,但對華關稅並未取消,反而延續了競爭與圍堵的態勢。這種「全政府、全社會」的對抗模式,不僅體現在貿易領域,更擴展到科技、地緣政治、人權等廣泛議題。

貝桑認為,當前的關稅僵局本質上是一種「禁運」,是不可持續的情況。他預計局勢將會緩和,這將為世界和市場帶來一絲喘息的機會。中國近期對部分美國商品免徵關稅的舉措,被視為一種可能的示好姿態。雖然美中之間的關稅談判尚未正式開始,但貝桑認為,在談判能夠繼續進行之前,雙方過高的關稅必須降低。這種相互降低關稅的舉動,被貝桑視為必然的事,因為雙方都認為當前的關稅水平並不可持續,且對兩國貿易不利。

然而,緩和關係的進程並非一帆風順。美國財長貝桑也強調,除非兩國達成協議,否則特朗普總統不會單方面降低對中國開徵的關稅。這表明,美國的立場是基於互惠原則,期待中國也能採取實質性措施回應。他認為,目前中國已被美國逼至不利位置。同時,中國方面則堅持自身立場,表示如果美方繼續加徵關稅,中方將不予理會。這顯示出雙方在關稅問題上的拉鋸與博弈仍在持續。

中美關係的複雜性在於,它不僅僅是兩個國家之間的事,更牽動著全球的經濟與政治格局。全球經濟增長面臨阻力,貿易和關稅爭端持續存在。在這樣的背景下,中美關係的穩定顯得尤為重要,這不僅是為了兩國自身的利益,也是為了維護國際公平正義和國際關係基本準則。

中國對美政策在不同時期有所調整,從改革開放初期的維持良好關係,到隨著自身崛起轉向「有所作為」。儘管面臨美國的競爭與壓力,中國仍強調希望與美國維持穩定、健康、可持續的雙邊關係,並按照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的原則處理雙方關係。然而,中國也堅定維護自身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堅決反對美方的不法打壓。

從更宏觀的角度看,中美關係的演變與世界格局的變化緊密相連。二戰和冷戰後形成的世界格局正在發生巨大變化。中美兩國在發展戰略、國際地緣政治戰略方面的競爭與對抗已成基本常態,但也伴隨著管控風險的需求。俄烏戰爭、巴以衝突等國際問題,使得拜登政府更加迫切需要與中方溝通,以穩定中美關係,防止衝突失控。

儘管存在諸多挑戰,中美之間仍有對話與合作的空間。雙方在高層對話管道上有所恢復,這有助於降低誤判的風險。從貿易、財經到氣候變化,各層級的溝通與互動仍在進行。貝桑提到,美國政府各部門都與中國保持聯繫。他認為,儘管目前關稅談判尚未開始,但有可能達成協議。

然而,要真正實現中美關係的緩和,需要雙方共同努力。美國強調希望中國經濟向消費傾斜。中國則需要在維護自身利益的同時,考慮如何在全球經濟中扮演更具建設性的角色。美國對中國在某些新興領域的「產能過剩」表達關切。這些議題都需要在未來的對話中尋求解決方案。

總而言之,貝桑的觀點為我們提供了觀察中美貿易關係的一個視角:中國的舉動或許是緩和緊張關係的訊號,但這背後是複雜的博弈與多重因素的交織。中美關係的未來走向,不僅取決於兩國政府的政策選擇,也受到全球經濟形勢和地緣政治格局的深刻影響。在競爭與合作並存的「新常態」下,如何找到正確的相處之道,是中美兩國乃至整個國際社會需要共同面對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