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發動罷免賴清德!下月震撼啟動
政治風暴的陰影
台灣政壇波譎雲詭,自2024年總統大選落幕、新政府上任以來,朝野對抗的態勢劍拔弩張。近期,一則來自在野最大黨的宣言,如同一枚投入政治湖面的石子,激起陣陣漣漪——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公開表示,將在5月20日後,於立法院提出針對總統賴清德的罷免及彈劾議案,並在台灣各地發動罷免賴清德的運動。這項宣示不僅是單純的政治口號,更深藏著國民黨在當前政治格局下的策略考量與民眾黨的聲援,儘管實際推動的憲政門檻極高,其所引發的討論與政治效應,仍值得深入剖析。
罷免烽火?傳國民黨的盤算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的這一表態,發生在國民黨舉辦「反綠共、戰獨裁」集會之後,時間點敏感而充滿政治宣示意味。朱立倫批評賴清德總統就職將滿一週年,卻未能團結台灣,反而不斷「鬥」在野黨,甚至指控賴總統直接指揮檢調對在野黨進行司法追殺。因此,他認為賴清德總統是「獨裁者」,而那些「不知道民意何為」,卻成為賴清德「幫兇」的民進黨立委,才是真正應該被罷免的對象。
朱立倫不僅在國會層級宣戰,揚言520後提出罷免及彈劾案,更進一步要求國民黨全台各地的民意代表,包括不分區立委、縣市議員、鄉鎮市民代表,共同協助「罷綠選區」的第二階段連署。 這項連署結果甚至會被列入黨內的考核公告,藉此動員基層、展現黨的決心,並讓支持者了解在地民意代表的努力。 此舉顯示,國民黨意圖將對總統的罷免議案與地方層級的罷免綠營立委行動連結,形成一股自上而下、再由下而上匯聚的政治壓力。
民眾黨主席黃國昌也對賴清德政府表達不滿,認為賴政府執政成績蒼白無力,卻不斷製造衝突仇恨來掩飾施政不力,並表示「想要賴清德下台」已是許多台灣人民共同的心聲。 儘管民眾黨在總統罷免案上與國民黨的合作方式尚待觀察,但其論調與國民黨相互呼應,顯示在野陣營在挑戰執政黨這點上存在一定共識。
罷免的理據與挑戰
國民黨及民眾黨提出罷免賴清德的主要理由,集中在對其執政表現的不滿以及對其政治手段的質疑。批評者認為賴政府「鬥」在野黨、司法追殺、施政不力、製造社會衝突。 這些指控反映了朝野之間深刻的互信危機與政策路線的巨大分歧。
然而,要推動總統罷免案,在法律上存在極高的門檻。《總統副總統選舉罷免法》明文規定,總統罷免案需要全體立法委員四分之一的提議,以及全體立法委員三分之二的同意才能提出。 依現行立法院113席立委計算,至少需要29席立委提議,以及高達76席立委同意才能成案。 即使國民黨(52席)、民眾黨(8席)以及無黨籍(2席)的全部在野黨立委加總,席次也僅有62席,距離成案所需的76席仍有14席的差距。 這意味著,除非有相當數量的民進黨立委(51席)跑票支持,否則總統罷免案幾乎不可能在立法院階段通過成案。
即使僥倖在立法院成案,總統罷免案還需經過全民投票。根據法律規定,罷免案必須經中華民國自由地區選舉人總額過半數投票,且有效票過半數同意罷免,才算通過。 這代表至少需要全國超過半數的選舉人參與投票,並且在這些有效票中,同意罷免的票數必須超過不同意罷免的票數。在台灣歷史上,即使是前總統陳水扁在任內遭遇4次罷免案,最終都未能成案,足見總統罷免的門檻之高。 學者普遍認為,我國罷免總統的門檻非常高,甚至比倒閣還要高,因此國民黨提出的罷免論述,更多是政治動作,可行性極低。
憲政高牆:罷免總統的門檻
台灣的憲政設計對總統設有堅固的任期保障,罷免程序被設定得異常嚴格,旨在維護總統職位的穩定性及行政權的獨立性。總統罷免案的流程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提議。需由全體立法委員四分之一以上提議,目前約需29席立委。
第二階段:成案。提議後需送立法院會,經全體立法委員三分之二以上同意,目前約需76席立委同意。
第三階段:投票。罷免案成案後十日內,中央選舉委員會應公告罷免案,並於公告後六十日內舉行投票。投票結果需中華民國自由地區選舉人總額過半數投票,有效票過半數同意罷免,始為通過。
從上述流程可見,即使在立法院握有過半席次的政黨,也難以單獨推動總統罷免案。在野黨必須獲得執政黨內部異議力量的支持,或是在國會擁有壓倒性的多數,才能通過成案門檻。而第三階段的全民投票門檻更是極高,需要跨越政治光譜的廣泛民意支持,且投票率需達一定標準,同意票才能過半。這在當前台灣社會高度分歧的政治環境下,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值得一提的是,根據《憲法》規定,總統、副總統任期四年,連選得連任一次。若總統因罷免而下台,依《憲法》第49條規定,由副總統繼任至原任期屆滿為止。 這意味著,即使罷免成功,也只是由副總統蕭美琴繼任總統,而非重新舉辦總統大選,這也降低了罷免總統的政治吸引力,因為無法直接導致政權的全面輪替。
政治對決:風險與機遇
儘管罷免總統的憲政門檻極高,國民黨此時高調發動罷免運動,顯然有其政治上的考量。這可能是在累積政治聲量、凝聚在野力量、並對執政黨施壓的一種策略。
首先,發動罷免運動可以在支持者內部製造危機感與動員力。透過強調賴清德政府的「獨裁」與「鬥爭」,可以激發藍營支持者的不滿與憤怒,將這股情緒轉化為參與連署及後續政治行動的動力。 將對總統的罷免與對綠營立委的罷免行動掛鉤,也有助於整合不同層級的政治資源與戰線。
其次,高喊罷免也是在野黨對抗執政黨的政治姿態。在國會席次未能單獨決定法案走向的情況下,藉由憲政手段的討論,可以持續製造話題,將執政黨置於被質疑的地位。與民眾黨的聲援,也顯示在野黨試圖在某些議題上展現合作,共同挑戰執政黨。
然而,此策略也伴隨風險。過度強調罷免這個幾乎不可能實現的目標,可能會稀釋在其他更實際議題上的監督與制衡力道。若罷免案未能成案,可能會被視為在野黨的挫敗,進而打擊支持者的士氣。此外,罷免運動的高度對抗性,也可能加劇社會的撕裂與對立,不利於台灣民主政治的健康發展。
民意海流中的試探
政治的最終決定權在於人民。雖然憲政條文設定了嚴格的門檻,但政治人物的行動總是試圖在民意的大海中尋找立足點或風向。國民黨發動罷免運動,也在一定程度上是對當前民意的一次試探。
執政黨民進黨對此則採取反擊立場,批評國民黨利用黨員名冊進行「死亡連署」等違法行為,是在煽動民粹、製造仇恨,意圖「鬥司法、鬥民主」。 民進黨也將在野黨的罷免聲浪視為缺乏社會正當性的政治操作,並強調民進黨團將會投下反對票,不會隨之起舞。
民眾黨雖然聲援對賴政府的不滿,但在罷免總統這個議題上,民眾黨立委張啓楷也坦言總統罷免難度很高,但這也是民眾表達民意與憤怒的管道。 民眾黨的態度相對謹慎,可能考量到總統罷免的高難度以及潛在的政治反噬。
這場圍繞「罷免」議題的政治攻防,不僅關乎憲政程序的討論,更反映了當前台灣複雜的政治生態、朝野權力競逐以及對未來政治走向的預期。無論罷免案是否會真正被提出並進入實質程序,這個議題本身已經成為朝野雙方爭奪民心、塑造政治敘事的重要戰場。
罷免之外的政治訊號
國民黨宣示在5月20日後發動罷免賴清德運動,從憲政實務來看,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總統罷免需要跨越立法、投票兩道極高的門檻,遠非單一政黨或在野聯盟能夠輕易達成。這項行動更重要的意義,或許在於其政治象徵與策略意圖。
這是國民黨在歷經總統大選失利、國會席次未能單獨過半後,凝聚黨內共識、展現戰鬥意志、並與民眾黨維持合作姿態的政治訊號。透過將矛頭指向總統,可以整合反對力量,並在基層發動聯署,維持黨的組織活性與政治熱度。同時,這也是對執政黨的一種強烈施壓,意在迫使賴政府在施政上更加謹慎,並在未來的政治議程設定上,回應在野黨的訴求。
然而,這種高度對抗性的策略,也可能加劇朝野之間的惡鬥,消耗政治能量,並讓民眾對政治感到疲憊。一個成熟的民主社會,除了制衡與監督,也需要對話與合作。如何在堅持理念與促進社會和諧之間取得平衡,是台灣各政黨必須深思的課題。這場「罷免」的煙硝,或許更多是政治舞台上的一齣戲碼,真正的考驗,仍在於各方如何回應民意、推動改革,並為台灣的未來找到共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