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重拳出擊!中國建築機械慘遭66.7%天價關稅

貿易摩擦升溫,歐盟繼針對中國電動車等產品展開反補貼或反傾銷調查後,近期對從中國進口的特定建築機械加徵最高達66.7%的額外關稅,此舉旨在保護歐盟本土製造商在價值逾10億歐元的市場中維持競爭力。

關稅加徵的背景與原因

歐盟委員會進行的調查發現,中國的建築工人升降機械(移動接入設備,MAE)生產商受益於不公平的補貼,包括優惠融資、補助以及國家以低於市場價格提供的原材料,導致其能以人為壓低的價格在歐盟市場銷售。 這種不公平的競爭優勢使得中國生產商在歐盟市場的份額顯著增加,從2020年的29%上升至2022年10月的41%,且其售價比歐盟本土生產商低約20%。 為了應對這種情況,歐盟委員會決定對相關產品徵收20.6%至66.7%不等的額外關稅。

受影響的中國企業

此次歐盟加徵關稅的對象包括多家中國企業,例如湖南星邦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中聯重科智能高空作業機械有限公司以及浙江鼎力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等。 同時,這項關稅措施也將適用於在歐盟境內生產相關產品的歐盟企業,包括法國的Haulotte和曼尼通(Manitou)等。

歐盟的貿易防禦措施現狀

歐盟目前已對近80種中國產品加徵反傾銷或反補貼稅。 除了建築機械,歐盟近期也對中國的電動車、鐵路設備、太陽能發電企業等展開了反補貼或反傾銷調查。 例如,歐盟執委會於去年10月啟動了針對中國電動車的反補貼調查,並可能在調查啟動9個月後採取臨時措施。 這些行動顯示歐盟正積極運用其貿易防禦工具,以應對其認為來自中國的不公平貿易行為。

中國的回應與貿易前景

面對歐盟及其他國家頻繁的反傾銷與反補貼調查,中國工程機械企業雖然在海外市場毛利率普遍高於國內,但其生產成本較低,導致產品價格相對較低。 中國商務部近期也對原產於歐盟、美國、台灣和日本的進口共聚聚甲醛(POM)啟動了反傾銷立案調查,這被外界視為對歐盟等貿易行動的回應與反制。 有分析認為,中國採取的反制措施可能帶有政治考量,但也可能導致與西方的「脫鉤」加速。 當前中歐之間的貿易緊張關係持續升溫,可能演變成更全面的貿易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