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必讀!電解質飲品飲用時機全解析」

香港山藝協會投稿|電解質飲品的迷思:飲用需按行山強度時間而定

電解質飲品:行山補水的雙面刃

在香港郊野享受行山樂趣時,適當補充水分至關重要。然而,對於是否該以電解質飲品完全取代清水,存在著不少迷思。香港山藝協會指出,電解質飲品並非萬能,飲用時需考量運動強度、時間長短及個人身體狀況,才能真正達到補水、補充能量的效果。

糖分過高:潛在的健康風險

許多運動飲品含有過高的糖分。以寶礦力水特為例,其碳水化合物含量約為6%,若長時間飲用,例如在兩小時以上的行山過程中飲用一公升,便會攝取57克糖分,相當於12茶匙糖。對於低強度運動而言,過多的糖分容易造成血糖波動,反而可能引發疲倦感。此外,高滲透壓的含糖飲料可能減緩水分吸收,尤其在脫水狀態下,腸胃需要更多時間消化糖分,可能導致腹脹或噁心等不適。

電解質補充:並非多多益善

電解質補充也需「按需調節」。在輕度行山一至兩小時且氣溫適中的情況下,汗液流失的電解質(如鈉)可透過日常飲食自然補充,無需刻意飲用電解質飲品。過量攝取鈉可能增加高血壓或腎臟負擔的風險。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成人每日鈉攝取量應低於2000毫克。若短時間內大量飲用電解質飲品,可能導致單日鈉攝取量超標。

清水:更有效率的補水選擇

相較於電解質飲品,清水具有更低的滲透壓,能更快通過胃部進入小腸吸收,因此在急需補水時是更佳的選擇。此外,若以電解質飲品解渴,可能因其口感而過量飲用,反而攝取多餘的糖分與電解質。

何時該補充電解質飲品?

在某些情況下,適當補充電解質飲品是有益的:

  • 高強度或長時間運動: 例如連續行山超過三小時、大量出汗時,可每小時補充250-500毫升電解質飲品,搭配飲水。
  • 特殊身體狀況: 若出現抽筋、頭暈等電解質失衡徵兆,可適度飲用,但仍建議與水交替攝取。

除了專用飲品,也可透過天然食物補充電解質,例如香蕉、牛油果、蕃薯等含有鉀質,梳打餅、麵線或芝士等含有鈉質。維持均衡飲食,通常已能補充所需的電解質或礦物質。

電解質飲品:輔助品而非替代品

總而言之,寶礦力水特等電解質飲品是「補充品」而非「替代品」,其設計初衷是輔助高強度運動或極端環境下的水分與電解質流失。在普通行山活動中,過度依賴可能導致糖分與電解質失衡,建議以水為主,按需適量搭配專用飲品。

行山補水策略:個人化調整

每個人的身體狀況、行山強度和環境條件不同,因此補水策略也應有所調整。以下是一些建議:

  • 行前評估: 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評估行山路線的難度和所需時間。
  • 適量攜帶: 根據行山計畫,攜帶足夠的清水和適量的電解質飲品。
  • 分次補充: 在行山過程中,分次補充水分,避免一次性大量飲用。
  • 觀察身體反應: 注意身體發出的訊號,如口渴、疲勞、頭暈等,及時調整補水策略。
  • 選擇適合的飲品: 根據運動強度和身體狀況,選擇適合的飲品,如清水、電解質飲品或運動飲料。
  • 搭配食物: 搭配富含電解質的食物,如水果、堅果、梳打餅等,以維持身體的電解質平衡。

行山安全:不容忽視的細節

除了補水策略,行山安全還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 結伴同行: 避免單獨行山,與朋友或家人一同前往,互相照應。
  • 選擇合適路線: 根據自身能力,選擇難度適中的行山路線。
  • 做好事前準備: 了解天氣狀況、路況,攜帶地圖、指南針、急救包等必要裝備。
  • 注意安全: 在行山過程中,注意安全,避免攀爬危險地形,留意路標指示。
  • 保護環境: 愛護自然環境,不亂丟垃圾,不破壞植被。

總結:聰明補水,安全行山

行山是一項有益身心的戶外活動,但安全至關重要。透過了解電解質飲品的迷思,掌握正確的補水策略,並注意其他安全細節,才能在享受大自然美景的同時,確保自身安全。記住,聰明補水,安全行山,才能讓每一次的旅程都充滿美好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