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普:貿易戰暫不影響美中信用評級
全球兩大經濟體之間的貿易摩擦,如同兩艘巨輪在海上近距離航行,每一次的政策調整,都牽動著全球市場的神經。當關稅壁壘升起,供應鏈面臨重塑,人們自然會擔心,這場看似無休止的角力,是否會動搖這兩國經濟體最根本的穩固性——它們的國家信用評級?信用評級不僅是冰冷的數字,更是衡量一個國家償債能力和財政健康狀況的指標,直接影響其融資成本和國際地位。在這個充滿變數的時代,標準普爾(S&P)的評估,無疑為這場大戲增添了一個值得深思的角度。
貿易戰的洶湧波瀾與信用評級的定海神針
想像一下,貿易戰就像是一場突如其來的風暴,對全球經濟這片汪洋發起了猛烈衝擊。各國企業、投資者都在這風雨中尋找避風港,而國家信用評級,在某種程度上,被視為判斷一個國家抵禦風暴能力的「定海神針」。高信用評級意味著這個國家財政穩健,風險較低,借貸成本也相對便宜;反之,低評級則可能帶來更高的融資成本,甚至引發金融市場的擔憂。美國和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體,它們的信用評級不僅關乎自身,更是全球金融市場的風向標。當貿易戰的烏雲籠罩,一個合理的問題是:這場衝突是否會讓這兩根「定海神針」動搖?
標普為何如此判斷?短期不影響的邏輯拆解
標準普爾的觀察提供了一個特定的視角:至少在「短期」內,貿易戰不太可能直接導致美國和中國的國家信用評級發生變化。這背後有其邏輯。首先,我們必須認識到,美中兩國的經濟規模極為龐大且具有內在的韌性。儘管貿易戰帶來了不確定性和摩擦成本,但對於如此巨大的經濟體而言,短期的關稅影響或貿易量波動,可能還不足以立即對其整體財政狀況、政府償債能力構成實質性的、足以改變評級的衝擊。
其次,信用評級的調整是一個相對審慎且長期性的評估過程。評級機構會綜合考量一個國家的多方面因素,包括經濟結構、財政紀律、貨幣政策、政治穩定性、外匯儲備等等。貿易戰的短期影響,可能更多體現在特定行業、部分企業或某些區域,而非立竿見影地改變國家層面的宏觀基本面。例如,即使某些出口導向型企業受到較大衝擊,但如果國內消費、服務業或其他領域依然保持增長,政府的財政收入結構多元,且擁有足夠的財政和貨幣政策工具來應對,那麼其整體償債能力可能在短期內仍能維持穩定。
此外,國際評級機構在設定評級時,往往會考慮到一定的「緩衝空間」(buffer)。這意味著,即使出現一些不利因素或經濟波動,只要不觸及評級框架中的關鍵門檻,評級通常不會立即下調。對於信用評級較高的國家而言,這種緩衝空間可能更大,使其更能承受短期的外部衝擊。
標普的判斷,其實是基於對現狀的務實分析:貿易戰固然製造了麻煩,但其短期的、可量化的影響,在美中這兩艘巨輪的龐大體量和結構性韌性面前,暫時還不足以讓它們的信用甲板出現裂痕。這就像一場大雨,雖然會讓地面濕透,甚至引發局部積水,但對於一座擁有堅固地基和排水系統的城市而言,短期內不太可能導致城市結構性坍塌。
長期風險:潛藏在海平面下的暗礁
然而,「短期不影響」絕不等於「長期無風險」。標普的評估,更像是在提醒我們,海平面下可能潛藏著更危險的暗礁。貿易戰的長期化、常態化,其累積效應不容忽視。
長期而言,貿易戰可能通過多種途徑對兩國信用評級構成威脅。最直接的是對經濟增長的拖累。關稅提高了商品成本,抑制了貿易和投資,可能導致生產效率下降,創新放緩,進而影響經濟的潛在增長率。持續的低增長或衰退,將直接削弱政府的稅收基礎,使其在平衡財政收支方面面臨更大壓力。
其次,貿易戰可能迫使兩國政府採取更多的財政或貨幣刺激措施來對沖負面影響,例如減稅、增加開支或降息。這些措施雖然能在短期內提供支持,但長期可能導致政府債務增加,財政赤字擴大。如果債務累積速度超過經濟增長速度,政府的償債負擔將會加重,這正是信用評級機構高度關注的風險指標。
再者,貿易戰可能加速全球供應鏈的重組,導致「脫鉤」(decoupling)現象。這雖然可能帶來一些產業回流的機會,但更可能意味著效率的損失,以及企業需要承擔更高的成本來建立新的供應網絡。對於國家經濟而言,這可能影響其在全球分工中的位置,削弱其國際競爭力。這種結構性的變化,其影響是深遠且難以逆轉的。
政治風險也是長期評估中不可或缺的一環。貿易戰不僅是經濟衝突,更是地緣政治競爭的體現。長期的對抗可能加劇國內外的政治不確定性,影響政策制定的可預測性和有效性,這也會被評級機構納入考量。
因此,標普的短期判斷,更像是一個階段性的觀測點,它不排除長期累積風險爆發的可能性。持續的貿易緊張局勢,其侵蝕作用是緩慢但持續的,如同海浪不斷拍打海岸,最終可能改變地形。
美中經濟的韌性與挑戰
要理解為何短期內評級不受影響,必須看到美中兩國經濟的固有韌性。美國擁有全球最成熟的金融市場、強大的創新能力、龐大的國內消費市場以及穩健的法治和制度框架。這些因素使其經濟在面對外部衝擊時具有較強的自我調節能力。儘管貿易戰對部分製造業或農業造成打擊,但服務業的強勁、科技領域的領先以及相對靈活的勞動市場,為其提供了重要的支撐。
中國則憑藉其龐大的人口基數形成的國內市場、完善的製造業體系、巨額的外匯儲備以及政府強有力的調控能力,展現出其獨特的韌性。雖然對外貿易佔經濟的比重不小,但近年來中國正大力推動經濟結構轉型,提升內需,發展高端製造和服務業。這些努力有助於緩衝外部需求波動帶來的影響。
然而,兩國經濟也都面臨各自的挑戰。美國的挑戰包括持續擴大的財政赤字和國債、貧富差距問題以及政治極化帶來的政策不確定性。中國則面臨結構性改革的壓力、地方政府債務問題、環境保護挑戰以及人口結構變化等長期性問題。貿易戰在加劇這些挑戰的同時,也可能限制兩國政府運用政策工具來應對這些內部問題的空間。
全球經濟的連帶效應
美中貿易戰不僅是兩個國家之間的事情,其影響力波及全球。即使這兩大經濟體的信用評級短期內維持穩定,貿易戰已經對全球供應鏈、大宗商品價格、匯率以及其他國家的經濟增長造成了負面影響。許多依賴對美或對中出口的國家,以及處於全球供應鏈關鍵環節的經濟體,都直接或間接感受到了這場衝突帶來的壓力。這種全球性的連鎖反應,雖然可能不會直接改變美中自身的信用評級,但卻是評級機構在評估全球風險時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它也可能反過來影響美中兩國所處的外部經濟環境。
迷霧中的航行:持續觀察與謹慎前行
總結來說,標普認為美中貿易戰短期內不影響兩國信用評級的判斷,是基於對兩國經濟體量、韌性以及信用評級評估機制的綜合考量。 它指出在當前階段,這場衝突的負面影響尚未達到動搖其根本償債能力的程度。然而,這絕非一個可以掉以輕心的信號。貿易戰的長期演變、其對經濟結構和潛在增長的深層次影響、以及可能由此引發的財政壓力,依然是懸而未決的風險。
評級機構的報告,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專業的視角,但同時也提醒著我們,這場全球經濟大戲仍在上演,情節複雜且充滿不確定性。對於企業、投資者乃至各國政府而言,最明智的態度是保持清醒的認識,既不因短期判斷而盲目樂觀,也不因長期風險而過度悲觀。在全球經濟這片迷霧重重的海域中航行,持續的觀察、靈活的應對和謹慎的前行,才是穿越風浪的關鍵。最終,這場貿易戰對美中兩國乃至全球經濟的長期影響如何,時間會給出答案,而信用評級的變化,也將是這個答案的一部分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