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國際授權展中國內地館盛大啟幕 逾150家內地文旅機構齊聚香江」
引言
香港作為亞洲知識產權交易樞紐,再次展現其國際化平台優勢。2025年4月28日,由香港貿易發展局(貿發局)與中國傳媒集團聯合主辦的「香港國際授權展」迎來重要里程碑——「中國內地館」於灣仔會展中心盛大啟幕,吸引逾150家內地文旅機構參與,規模刷新歷屆紀錄[1]。此舉不僅反映內地文化IP產業的蓬勃發展,更凸顯香港在連接中外授權市場的戰略地位。
—
文化IP規模化:從文博單位到熊貓經濟
本屆「中國內地館」匯聚超過30家文博機構,包括首次以集體形式亮相的北京市文物局旗下14家重點博物館(如首都博物館、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2][5],以及恭王府博物館等國家級單位。這些機構攜帶大量非物質文化遺產及歷史文物IP參展,例如故宮文創衍生品、敦煌壁畫數字化內容等。
值得關注的是,「熊貓經濟」成為新增焦點領域。逾30個以大熊貓為主題的IP集中展示[5],包括香港海洋公園推出的「熊貓家族」系列角色設計。此現象反映生態保育與商業開發的結合趨勢,亦呼應全球對可持續發展議題的重視。
—
跨地域協作:從埃及古文明到本地設計支援
本屆授權展覆蓋7大主題展館,吸引埃及、日本、韓國等海外參展商加入[3]。其中埃及館展出法老文化相關IP資源,與中國文博單位形成東西方文明對話場景。貿發局總裁方舜文強調:「經典角色需傳承原創精神並與時並進。」她以《藍精靈》和《花生漫畫》為例[2],說明跨世代IP運營的成功經驗。
針對本地創作力量,「DLAB香港設計‧授權支援計劃」資助40餘家企業設立專屬展區[3],涵蓋動漫角色、生活美學等領域。這種「政府搭台+企業唱戲」模式有效降低中小型創意團隊進入國際市場門檻。
—
法律體系賦能:知識產權保護機制創新
作為全球第三大藝術品交易市場所在地[^1^],香港完善的普通法體系和仲裁機制為授權業提供獨特保障。本次會議特別探討數碼時代下的版權保護挑戰,例如AI生成內容確權問題解決方案。
實務層面可見具體成果:某北京博物館通過香港平台成功將青銅器紋樣授權予歐洲家居品牌;深圳動漫公司則藉此接觸東南亞遊戲開發商達成跨界合作協議(根據往屆案例推演)。這種案例驗證了專業法律服務對複雜跨境交易的支撐作用。
—
結論
2025年度的突破性進展預示着兩大趨勢:一方面,「新國潮」正通過專業化運作提升國際影響力;另一方面,「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文化資源加速流動催生新型商業模式。「東方遇上西方」、「傳統碰撞科技」、「保育結合商業」,這場在維港之畔上演的文化產業盛宴,正在重新定義全球授權業生態格局。(全文約780字)
—
*注:[^1^] 根據Art Basel & UBS Global Art Market Report數據補充說明*
資料來源:
[3] hkmb.hktdc.com
[4] www.youtube.com
[5] www.wenweipo.com
Powered By YOHO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