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普:貿易戰暫不影響美中信用評級

金融市場總是對風險高度敏感,尤其是當世界兩大經濟體之間出現摩擦時。貿易戰,這個近年來頻繁出現在新聞頭條的詞彙,不僅影響著跨國企業的成本與利潤,也牽動著全球供應鏈的重組,更讓主權信用評級機構繃緊神經,仔細評估這場看似無休止的角力,是否會撼動國家的財政體質與償債能力。標準普爾(Standard & Poor’s,S&P),作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信用評級機構之一,其對美中貿易戰潛在衝擊的判斷,無疑是市場關注的焦點。

風暴中的燈塔?標普的短期判斷

全球經濟的航船,近年來飽受地緣政治與貿易摩擦的顛簸。美國與中國,這兩個在全球經濟體系中佔據舉足輕重地位的國家,之間的貿易緊張關係,從關稅壁壘到技術封鎖,層層升級,無疑為本已複雜的經濟前景增添了更多不確定性。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主權信用評級機構的角色顯得格外重要。它們就像是為各國財政健康狀況把脈的醫生,診斷國家的償債能力,並給出一個等級,供全球投資者參考。這個評級不僅影響著一個國家在國際市場上借錢的成本,更關乎其在國際金融體系中的地位與信用。

標準普爾,這家歷史悠久、享有盛譽的評級巨頭,近期對美中貿易戰的短期影響,拋出了一個相對穩定的看法。他們認為,儘管貿易戰硝煙瀰漫,但至少在短期內,這場衝突尚不至於嚴重到影響美國和中國兩國的主權信用評級。這番言論,無疑是在充滿變數的市場中,帶來了一絲相對平靜的訊號,彷彿在提醒大家,雖然有風浪,但船隻的結構暫時還算穩固。

信用評級,為何如此重要?

理解標普此番判斷的意義,首先需要了解主權信用評級到底是什麼,以及它為何如此重要。簡單來說,主權信用評級是對一個國家政府償還其債務能力的評估。這個評級會考量多方面因素,包括國家的經濟結構、財政狀況(如預算赤字、政府債務水平)、貨幣政策、政治穩定性、法律框架以及應對外部衝擊的能力等等。評級越高,代表該國政府被認為越不可能違約,其發行的國債或政府擔保的債券就越受投資者青睞,融資成本也越低。反之,評級下降則意味著風險升高,借錢會變得更難、更貴,甚至可能引發資本外逃,對國家經濟造成嚴重打擊。

因此,標普對美中兩國信用評級的判斷,不僅是技術性的評估,更是對這兩個超級經濟體在貿易戰下的韌性與風險的公開表態。當它說短期內評級不受影響時,意味著在它看來,貿易戰雖然帶來了挑戰,但美中兩國龐大的經濟體量、相對多元化的經濟結構以及政府所擁有的政策工具箱,足以在一段時間內消化或緩衝這些衝擊,不至於立即動搖其根本的償債基礎。

貿易戰的現況與短期影響的緩衝墊

回顧美中貿易戰的進程,從最初的針鋒相對、互徵高關稅,到後來的談判與反覆,這場衝突呈現出複雜且多變的態勢。關稅的增加確實對部分行業和企業造成了壓力,影響了特定的進出口貿易流量,並促使一些跨國公司開始重新評估甚至調整其供應鏈布局。然而,從宏觀層面來看,美中兩國經濟的龐大與複雜性,使得貿易戰的影響並非立竿見影、全面性的崩潰。

對於美國而言,其經濟結構服務業佔比高,內需市場龐大且韌性較強。雖然部分製造業和農業受到關稅的直接衝擊,但整體經濟增長、就業狀況以及消費支出在一段時間內仍能維持相對穩健。此外,美元作為全球主要儲備貨幣的地位,以及美國金融市場的深度與廣度,也賦予了其應對外部風險的巨大彈性。政府可以通過財政或貨幣政策工具來對沖部分負面影響。

對於中國而言,儘管作為全球製造業中心,其出口導向型經濟受貿易戰影響更為直接,但中國龐大的內需市場、持續推進的產業升級以及政府強大的宏觀調控能力,也構成了一道緩衝牆。中國政府可以通過財政刺激、貨幣寬鬆、產業補貼以及鼓勵國內消費等手段來對沖外部需求減弱帶來的壓力。同時,中國也在積極拓展其他貿易夥伴,推動「一帶一路」等倡議,試圖分散風險,尋求新的增長點。

標普的短期判斷,正是基於對這些因素的綜合考量。他們認為,美中兩國政府都具備相當的政策工具和經濟彈性,足以在短期內吸收貿易戰帶來的部分衝擊,避免其迅速惡化到足以改變國家整體償債能力的程度。換言之,這場貿易戰造成的「傷害」,在標普看來,還不足以立刻讓這兩艘巨輪出現嚴重的漏水,至少在可預見的短期內是如此。

短期穩定不代表長期無虞:潛藏的風險

然而,短期內的穩定判斷,絕不意味著可以高枕無憂。標普的評估通常著眼於未來12-24個月的情況,而貿易戰的影響往往是一個累積和演變的過程。如果貿易衝突長期化、複雜化,甚至演變成更廣泛的經濟「脫鉤」,其對兩國乃至全球經濟結構的深層次影響將逐漸顯現,並可能最終觸及主權信用評級的根基。

長期來看,貿易戰持續升級可能導致:

  • 全球供應鏈重塑: 企業為了規避風險和成本,會加速將生產基地遷出美中兩國或調整供應鏈布局。這可能導致部分產業空心化,影響國家的生產能力和就業,進而削弱經濟基本面。
  • 投資與創新放緩: 不確定性升高會抑制企業的長期投資意願。技術封鎖和限制可能阻礙創新,特別是在高科技領域,這對國家的長期競爭力至關重要。
  • 財政狀況惡化: 貿易戰可能導致經濟增長放緩,稅收減少;同時,政府可能需要增加支出以支持受影響的行業或企業,這會導致財政赤字擴大,政府債務累積,長期可能對償債能力構成壓力。
  • 金融市場波動加劇: 持續的貿易緊張會加劇市場避險情緒,導致資本流動不穩,增加金融系統的脆弱性。
  • 國際合作減少: 貿易戰可能侵蝕多邊貿易體系,導致全球經濟治理協調困難,增加應對未來全球性挑戰(如氣候變化、流行病)的難度。
  • 這些長期風險是標普在短期評估中可能尚未完全體現,但會在未來持續關注的因素。一旦這些風險累積到一定程度,對經濟基本面造成實質性損害,主權信用評級的下調就可能從「不可能」變為「可能」。因此,標普的短期判斷更像是一個「目前穩定」的診斷,而非「長期免疫」的宣告。

    評級之外:市場與其他機構的觀察

    除了標普,其他國際主要評級機構,如穆迪(Moody’s)和惠譽(Fitch),也在密切關注美中貿易戰的演變及其潛在影響。雖然它們的評級方法和側重點可能略有不同,但對重大全球性風險事件的評估方向往往趨於一致。市場參與者,包括各國央行、大型基金經理和跨國企業,則通過自身的分析和判斷,將這些評級機構的報告納入其決策考量,同時也參考大量的其他經濟指標和政治動態。

    市場本身的反應也是衡量貿易戰影響的重要指標。匯率波動、股市走向、大宗商品價格以及國際資本的流向,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場對貿易戰及其潛在後果的預期。例如,當貿易緊張升級時,避險資產如黃金和特定國家國債的需求可能會增加,而與貿易高度相關的行業股票可能面臨壓力。這些市場反應,反過來也會成為評級機構評估國家風險的參考因素。

    結語:風向難測,警惕長遠

    總而言之,標準普爾關於美中貿易戰短期內不會影響兩國主權信用評級的判斷,是基於對當前經濟基本面、政策工具以及短期內衝擊可控性的評估。這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市場一個相對穩定的預期,表明這場貿易摩擦的破壞力尚未迅速侵蝕到兩國的償債根基。

    然而,這場貿易戰並非一場短跑,而更像是一場馬拉松,甚至可能是沒有終點線的長途賽。其長期累積的影響、潛在的結構性改變以及可能引發的連鎖反應,都是評級機構和全球市場需要持續保持高度警惕的。標普的短期穩定判斷,不應被解讀為警報解除,而應被視為在風雨中對當前船體結構的一次檢視——它目前還能承受,但未來的風浪強度和持續時間,仍是未知數。全球經濟在這場角力中的未來走向,依然充滿變數,需要各方謹慎應對,方能最大程度地規避潛在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