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院加價改革 盧寵茂強調保障重症病人
香港公營醫療體系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改革壓力。隨著人口老化與慢性病患增加,醫務衛生局局長盧寵茂提出「具保險意味」的收費改革方案,試圖在財政可持續性與市民健康權益間取得平衡。這項將於2026年1月實施的新制,不僅牽動750萬市民就醫模式,更被視為香港醫療融資改革的關鍵轉折點。
收費結構雙軌化:輕症共付與重症保障
新制最顯著的變革在於建立差異化收費機制。急症室收費將調升至400元,普通科門診同步加價,但同時針對「貧、急、危、重」四類患者擴大減免範圍。盧寵茂特別強調「輕症共付」原則,透過價格導向分流非緊急個案。值得注意的是,「萬元封頂」機制首度引入個人年度醫療支出上限概念,超出部分由政府承擔,此設計借鑑商業保險中的自負額概念,卻以公共財政實現全覆蓋保障。
安全網擴容:從30萬到140萬受惠者的挑戰
改革後醫療費用減免人數將激增逾三倍至140萬人,這要求審批機制必須兼具效率與精準度。當局計劃強化電子系統支援,市民自2025年4月28日起可線上查詢減免資格。針對可能衍生的濫用問題,盧寵茂明確表態建立防弊機制:「若醫生判定應出院卻滯留病床者將不予豁免」。這種「條件式保障」設計反映政策制定者對道德風險的警覺。
制度創新背後的融資困境
現行改革實質是對全民健康保險制度的過渡性探索。以2025-26年度推算,「萬元封頂」所需財政承擔尚屬可控範圍,但隨著慢性病管理需求攀升及新藥引進成本上漲(如癌症標靶藥物),長期財務壓力不容忽視。值得關注的是政策話術轉變——盧寵茂多次以「政府送保險」比喻新制,暗示未來可能朝向強制性社會醫療保險發展。這種表述方式既淡化加價爭議,又為更深層次融資改革鋪墊輿論基礎。
這場被稱為「溫柔革命」的醫改背後存在多重張力:既要維持公營醫療普惠性特質(目前覆蓋全港90%住院服務),又需抑制過度使用;既要提升服務質量回應中產階級期待(如縮短專科輪候時間),又不能背離基層市民負擔能力;既要引入市場化元素改善效率(如預約繳費防甩底機制),又要避免全面商品化衝擊公共衛生倫理。
當我們審視這場改革的深層意義時會發現:它不僅是價格調整那麼簡單——通過設置個人支付天花板與差異化分級定價體系(critical pricing tiers),政府正嘗試重塑市民就醫行為模式;而擴大安全網涵蓋面則體現出對社會經濟差距擴大的現實回應;至於那些關於濫用監管的強硬表態(如預繳制度構想),則揭示決策層對於有限公共資源分配的焦慮感。
展望未來兩年的檢討週期,「是否再加價取決於系統可持續性評估」的表述留有政策彈性空間。「改革永遠在路上」的官方論述背後隱含著某種治理哲學轉向——從靜態福利供給轉向動態成本分攤模型。這種轉變能否成功取決於兩個關鍵因素:電子健康記錄系統整合程度能否支撐精準補貼發放?以及基層社區醫療網絡發展速度能否有效分流醫院壓力?這些問題答案將決定香港能否走出一條不同於純粹市場化或完全稅收制的第三條道路。
此外,這場醫改還涉及多方利益平衡,包括醫療機構、醫護人員及市民等。醫療機構需要適應新的收費結構,確保服務質量不下降;醫護人員則需要面對更多的行政工作,如審批減免資格;市民則需要適應新的就醫模式,理解並接受「輕症共付」的理念。這些都需要時間和過渡期來完成。
在全球範圍內,香港的醫改經驗也具有參考價值。許多國家都面臨類似的挑戰,即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下提供高質量的醫療服務。香港的改革方案提供了一個可能的解決方案,即通過差異化收費和安全網擴容來平衡財政可持續性與市民健康權益。這種模式能否成功,將為其他國家提供寶貴的經驗和借鑒。
總結來說,香港的醫改是一場深刻的制度創新,涉及多方面的改革和調整。它不僅是對現有醫療體系的修補,更是對未來醫療發展的探索。無論結果如何,這場改革都將對香港的醫療體系產生深遠的影響,並為其他國家提供寶貴的經驗和借鑒。
資料來源:
[2] n.kinliu.hk
[3] topick.hket.com
[4] ol.mingpao.com
[5] www.hk01.com
Powered By YOHO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