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學歷風暴|評審局年報造假 最嚴重少報50%

近年來,假學歷事件頻頻曝光,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尤其是在教育及專業領域。香港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簡稱評審局)作為負責評估非本地學歷是否符合香港特定資歷標準的重要機構,其工作備受矚目。然而,最新的審計報告揭示,評審局在其年報中,竟然出現瞞報懷疑虛假學歷個案數目的情況,最嚴重的一年甚至少報了一半,這無疑為本已嚴峻的假學歷問題再添陰影。

數字背後的真相:年報裡的「黑洞」

審計報告指出,在2019-20至2023-24這五個年度期間,評審局向警務處舉報了113宗懷疑虛假學歷個案。然而,對比評審局的年報,卻發現數字存在明顯偏差。在2019-20、2020-21及2021-22年度,年報所載的個案數目分別比實際少報了8宗、1宗及5宗。其中最令人震驚的是2019-20年度,實際個案數目為16宗,但年報卻只列出了8宗,足足少了一半。

評審局方面解釋,這種偏差是由於電腦系統的資料檢索錯誤所致,並表示將會檢討相關流程,確保記錄準確。 然而,無論原因如何,這種「報細數」的情況,不僅影響了公眾對假學歷問題嚴重性的認知,也可能削弱了評審局作為學術把關機構的公信力。

假學歷的氾濫與評審局的角色

假學歷問題並非香港獨有,是一個全球性的挑戰。近年來,透過網絡購買偽造學歷的現象日益猖獗,甚至出現聲稱可以「學籍補錄」的方式,將個人資料「植入」海外名牌大學的畢業生資料庫,並「補發」證書及成績單。 儘管這被知情者揭穿為騙局,收到的證書均為偽造,但這種手法足以顯示假學歷製造者的猖獗及手法多變。

評審局作為非本地學歷評估的主要機構,承擔著識別虛假學歷的重要職責。他們的評估結果不僅用於個人升學或就業,也是政府部門在審批人才入境計劃(如「高才通」、「優才」、「專才」)或教師註冊時的重要參考。 尤其是在教師註冊方面,2023/24年度就發現了5宗以假學歷申請教師註冊或聘任的個案,這些個案均是在評審局的評估過程中被揭發,並已轉交執法機關調查。

儘管評審局在2023/24年度發現了32宗假學歷申請,是近年來最高數字,但這可能只是冰山一角。一方面,學歷評估申請總數近年來顯著增加,特別是內地學歷的申請個案不斷攀升,佔總數近四成。申請數量的增加,無疑增加了評審局的工作壓力。另一方面,審計報告揭示的數字偏差,讓人不禁懷疑,實際的假學歷個案是否比公佈的更多?

瞞報數字的潛在影響

評審局年報「報細數」的行為,除了可能損害其公信力外,還可能帶來更深層次的影響:

  • 低估問題嚴重性: 瞞報數字可能導致社會低估假學歷問題的真實規模和嚴重性,削弱了防範意識。
  • 影響政策制定: 政府及相關部門在制定應對假學歷的政策和措施時,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評審局提供的數據。如果數據失實,可能導致政策不夠到位,無法有效打擊假學歷活動。
  • 損害香港學術聲譽: 假學歷的流入不僅影響個人誠信,也可能對香港的學術和專業聲譽造成損害,特別是在國際交流日益頻繁的今天。
  • 給予不法分子可乘之機: 如果評審局的數據不夠透明和準確,可能會讓一些不法分子誤認為有機可乘,加劇假學歷的製造和使用。

未來展望與應對之道

面對假學歷問題的挑戰,評審局需要採取更積極有效的措施:

  • 提升數據管理準確性: 務必檢討並改進電腦系統及資料檢索流程,確保年報所載數據真實、準確,重塑公眾信任。
  • 加強審核機制: 在學歷評估過程中,應持續優化審核機制,運用更先進的技術手段(例如人工智能)輔助識別偽造學歷,提高識別效率和準確率。
  • 加強與內地及海外機構合作: 考慮到越來越多的假學歷來自境外,特別是內地,評審局應加強與內地及其他海外學歷頒授機構的聯繫與合作,建立更暢通的資訊共享渠道,以便更快更準確地核實學歷真偽。
  • 提高公眾意識: 評審局應加強對假學歷危害的宣傳教育,提高公眾的警惕性,鼓勵舉報,形成社會共同抵制假學歷的氛圍。
  • 政府層面的協調: 政府應加強協調各部門,包括教育局、入境事務處、警務處等,建立更緊密的合作機制,共同打擊假學歷相關的違法犯罪行為。同時,檢討相關人才入境計劃及教師註冊等程序的學歷驗證要求,考慮將評審局的學歷評估結果作為必要條件。

學術誠信是社會發展的基石。假學歷問題猶如侵蝕信任的白蟻,如果不加以根治,將會對整個社會的公平和秩序造成嚴重損害。評審局作為重要的把關者,其工作責任重大。希望此次審計報告的揭露,能促使評審局認真反思,痛定思痛,從根源上解決數據「報細數」的問題,並以此為契機,全面提升其在打擊假學歷方面的效能,共同維護香港的學術和專業聲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