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算案三讀通過 赤字縮至803億
暮春時節,香江之畔,一份牽動全城目光的政府財報,在立法會殿堂內順利闖關,獲得無反對通過。這份報告的核心,正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先生所公布的最新財政預算案,以及對上一財政年度(2023/24年度)赤字預算的再次修訂。從原先的千億級別,到兩度調整,最終落定於一個相對「縮小」的數字。這場數字的「變遷」,不僅僅是會計報表上的加減,更折射出香港經濟在複雜多變的環球環境下所面臨的挑戰與韌性。
數字的舞步:從預算到修訂
回顧香港的財政歷程,疫情後的幾個年度,政府財政狀況一直處於聚光燈下。在2023/24財政年度之初,原先的預算案曾預計會出現較大的赤字。隨後,根據經濟形勢的變化和實際收支情況,財政司司長對這個數字進行了修訂。最初預計的赤字約為1016億港元,較原先預計的544億港元大幅增加,接近一倍。這主要是因為地價和印花稅收入遠遜於預期所致。 在本年度預算案發表時,再將2023/24年度綜合赤字修訂為872億港元。 而在立法會審議通過財政預算案時,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再次更新了這個數字,將2023/24年度的綜合帳目赤字修訂至約803億港元。 港府公布的臨時數字顯示,2023/24年度整體開支為7213億港元,收入為5494億港元,計入發行綠色債券所得及償還本金後,錄得1002億港元赤字。這份臨時數字與修訂預算(1016億港元赤字)相比,赤字減少了14億港元。
這串數字的變化,好比是一場隨著經濟脈動而調整的舞步。從最初較為樂觀的估計,到面對現實後的第一次修正,再到年結前的最終調整,每一個數字的背後,都承載著政府對經濟前景的判斷和對財政開支的管控努力。
赤字縮小的原因:收入增加與開支減少
赤字數字能夠「縮小」,自然是收入有所增加或開支有所減少的結果。根據陳茂波司長的解釋,這次對上一年度赤字的再修訂,主要原因在於股票印花稅收入增加以及部門開支較預期少。
資產市場,尤其是股票市場的表現,對於政府的印花稅收入有著直接影響。當市場交投活躍時,印花稅收入自然會水漲船高。儘管去年資產市場整體偏軟曾導致印花稅收入下跌,但在財政年度結束前,市場狀況或許有所改善,或是某些交易活動帶來了額外的稅收。
另一方面,部門開支較預期少也是促使赤字縮小的因素。這可能源於政府部門在執行預算時的謹慎態度,或是部分項目開支未如預期般龐大,從而節省了公帑。在財政面臨壓力的時期,政府對各項開支的控制和管理,對於紓緩財政壓力至關重要。
挑戰依然:結構性赤字與外部不確定性
儘管上一年度的赤字數字有所改善,但這並不意味著香港的財政狀況已全然無憂。有分析指出,香港政府的財政面臨結構性挑戰,赤字問題可能不是短期現象。翻查過去幾年的財政預算案,財政司司長曾多次將滅赤的時間表向後「順延」。 這反映出在應對當前經濟環境的挑戰時,實現收支平衡的難度。
香港作為一個高度外向型的經濟體,極易受到環球經濟環境變化的影響。環球利率上升、經濟放緩、地緣政治持續緊張等因素,都對香港的經濟增長構成壓力。 資產市場的波動,如地價及印花稅收入的不確定性,更是政府收入的重要風險來源。 面對美國單方面挑起的關稅戰等霸凌行徑,香港作為自由港和國際貿易中心的地位也面臨挑戰。
此外,疫情期間推出的大規模逆周期措施和防疫抗疫開支,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政府的財政儲備。 雖然政府強調財政儲備仍然處於穩健水平,但持續的赤字將會逐步蠶食儲備。
應對之道:開源節流與發展新動能
面對複雜的財政挑戰,政府正多管齊下,嘗試開源節流,並積極尋找新的經濟增長動能。
在開源方面,除了依賴傳統的稅收和地價收入外,政府也在探索其他可能性。發行綠色債券是其中一個例子,這不僅為政府帶來資金,也符合全球綠色發展的趨勢。 雖然預算案提出增加飛機乘客離境稅等措施會引發討論,但也反映了政府在開拓收入來源上的嘗試。 同時,政府亦歡迎能提升香港競爭力的稅務政策優化措施,例如基金和家族辦公室的稅務優惠,以及取消工商業建築物和構築物的免稅額申索期限等。
在節流方面,政府強調控制開支,力求提升效率。儘管在公務員編制維持現有水平的情況下,部門仍需通過重訂工作優次、內部調配、精簡程序等方式來推展新政策和措施。 此外,有分析指出,政府已制定財政整合計劃,主要集中在節流方面。
更為重要的是,政府正大力推動高質量經濟發展,鞏固和提升香港作為國際金融、航運和貿易中心的地位。 這包括配合國家「十四五」規劃,吸引企業、資本和人才來港。 積極參與區域經濟合作,拓展貿易網絡,特別是「全球南方」的市場。 發展綠色科技和金融,推動黃金交易中心建設,提升人民幣支付結算系統等。 這些措施的目標,是為香港經濟注入新的活力,從根本上改善財政狀況。
未來展望:審慎樂觀與持續努力
立法會無反對通過財政預算案,體現了社會對政府財政安排的認可。陳茂波司長呼籲大家審視政府財政時,不應著眼某一年度,應視乎整體週期。 這句話語重心長,提醒我們財政狀況的改善並非一蹴可幾,需要時間和持續的努力。
儘管面臨挑戰,香港的經濟依然具有韌性。內地的經濟持續增長,為香港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特區政府推出的一系列刺激經濟和支持企業的政策措施,也將對不同經濟環節帶來支持。 政府對未來幾年的財政狀況持審慎樂觀態度,預計經營帳目和非經營帳目的赤字將按年收窄,綜合帳目在計入發債所得後有望恢復盈餘。
香港的財政未來,繫於政府能否有效應對外部挑戰,成功推動經濟轉型升級,並在開源節流方面取得更大成效。這是一條充滿挑戰的道路,但也蘊藏著機遇。只有持續努力,發揮香港的獨特優勢,才能確保公共財政的穩健,為香港的長遠發展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