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盼法營造公平經商環境

全球經濟版圖瞬息萬變,國與國之間的經貿互動日益緊密,但也常伴隨著複雜的挑戰與細膩的協商。當一個大國向另一個重要的經濟夥伴發出「希望提供非歧視營商環境」的訊息時,這不僅僅是商業層面的訴求,更是關乎信任、互惠以及全球化基石的嚴肅議題。中國方面向法國表達的這一期盼,無疑為中法乃至中歐經貿關係畫下了一個值得深思的註腳。

經貿交織下的雙邊關係

法國,作為歐盟核心成員國之一,歷史悠久,經濟實力雄厚,在高科技、時尚、奢侈品、農業、能源等領域擁有世界領先地位。中國則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是世界上最大的製造國和出口國,擁有龐大且快速成長的國內市場。中法兩國在經濟上的互補性與合作潛力巨大,長期以來保持著緊密的經貿往來。

從歷史上看,中法關係在全球主要大國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法國是第一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的西方大國,這為兩國之間的政治與經濟互動奠定了基礎。高層互訪頻繁,不僅討論政治議題,經貿合作也一直是重中之重。法國企業在中國市場深耕多年,投資涵蓋汽車、航空、核能等關鍵產業;同時,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也將法國視為進入歐洲市場的重要門戶和投資目的地。

然而,正如任何複雜的雙邊關係一樣,挑戰與摩擦並存。在貿易平衡、市場准入、智慧財產權保護等傳統議題之外,近年來,隨著全球地緣政治格局的演變以及中國企業「走出去」步伐的加快,新的議題浮現,其中「營商環境的公平性與非歧視性」便是核心關切之一。

「非歧視」:國際營商環境的基石

「非歧視營商環境」是一個聽起來理所當然,但在實際操作中卻可能涉及諸多層面的概念。簡單來說,它意味著所有在該國境內經營的企業,不論其國籍,都應該受到同等的待遇,遵守相同的法律法規,並在市場准入、監管審查、稅收、補貼、招標採購等方面享有公平的機會。這是國際貿易和投資體系賴以運行的重要原則,也是吸引外資、促進全球資源有效配置的關鍵。

中國方面之所以向法國提出這一期望,很可能基於其在法或計劃在法發展的企業所面臨的具體情況。這些情況可能包括但不限於:

  • 投資審查的差異化對待: 許多國家出於國家安全或公共利益的考量,對外國投資進行審查。中國企業可能認為,相較於其他國家的投資者,來自中國的投資在法國面臨更為嚴格、不透明或耗時的審查過程。
  • 公共採購市場的壁壘: 政府和公共機構的採購是一個巨大的市場。如果存在隱性或顯性的壁壘,導致中國企業難以平等參與法國的公共招標項目,這會被視為一種歧視。
  • 特定行業的限制: 在一些被視為具有戰略意義或敏感性的行業(如電信、能源、科技等),中國企業可能面臨比非中國企業更嚴格的准入或運營限制。
  • 監管執法的選擇性: 如果監管機構在執行環境、勞動、競爭等法律法規時,對中國企業採取了更為嚴苛的標準或更頻繁的檢查,也可能引發歧視的疑慮。
  • 缺乏對等性: 中國可能認為,考慮到法國企業在中國市場享有相對開放的環境和大量的商業機會,法國也應該以同等的開放態度對待中國企業。
  • 法國的視角與歐盟的趨勢

    理解中國的關切之餘,也需要審視法國和歐盟的視角。近年來,隨著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劇,以及對某些國家(包括中國)國有企業背景、數據安全、技術轉移等問題的擔憂,歐盟及其成員國普遍加強了對外國投資的審查。法國作為主權國家,有權力制定其投資和監管政策,以保護國家利益和安全。

    法國可能認為其採取的措施是必要且合理的,並非針對特定國家。這些措施可能被解釋為:

  • 維護國家主權與安全: 對涉及關鍵基礎設施或敏感技術的投資進行審查,是許多國家的普遍做法,旨在防止潛在的安全風險。
  • 確保公平競爭環境: 一些歐洲國家認為,來自某些國家的企業可能獲得政府補貼等不公平優勢,這會扭曲市場競爭。加強審查或對等要求,是為了創造一個更公平的競爭場。
  • 保護本土產業與技術: 在某些特定領域,法國可能希望保護其本土產業和技術不被惡意收購或不公平競爭所損害。
  • 回應國內政治壓力: 國內對外資湧入或特定國家影響力擴大的擔憂,也可能轉化為對政府收緊政策的壓力。
  • 歐盟層面也在推動相關立法,例如對外國補貼扭曲內部市場的規定,以及正在討論中的強制性人權和環境盡職調查等,這些都可能對包括中國企業在內的所有在歐盟運營的非歐盟企業產生影響。因此,法國的政策往往也在歐盟的框架和趨勢下進行調整。

    信任赤字與對話的必要性

    當一方感受到「歧視」,而另一方認為其措施是「必要」或「公平」時,雙方之間可能存在「信任赤字」。中國提出希望獲得非歧視待遇,是在表達其企業在實際操作中可能遇到的障礙或不確定性,這會影響其投資意願和在法長期發展的信心。對於法國而言,如果中方企業對其營商環境產生疑慮,長期下來也可能影響法國吸引外資的能力,以及雙邊經貿關係的健康發展。

    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在於加強溝通與對話。中法雙方需要在以下幾個層面進行深入交流:

  • 增強透明度: 法國方面可以提供更清晰、更具體的關於投資審查標準、流程和時間表的資訊,減少不確定性。
  • 澄清政策意圖: 通過官方渠道解釋相關政策的立法背景和具體要求,打消不必要的誤解。
  • 建立投訴和協調機制: 設立或完善平台,讓遇到具體問題的中國企業能夠反映情況,並由雙方進行協調解決。
  • 推進雙邊投資協定談判(如中歐CAI): 雖然中歐投資協定(CAI)目前處於停滯狀態,但如果未來條件成熟能夠恢復,協定中關於市場准入、公平競爭、爭端解決等條款,將為營商環境提供更明確的法律保障。
  • 促進人文交流和相互理解: 商業環境也受到文化、媒體和公眾輿論的影響。促進兩國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有助於減少偏見和誤解。
  • 展望未來:在挑戰中尋找平衡

    中國希望法國提供非歧視營商環境的訴求,是當前全球經濟關係中一個縮影。隨著各國越來越重視經濟主權和安全,對外資的審查趨嚴似乎是一個普遍趨勢。然而,如何在維護國家利益和安全的前提下,依然保持開放、透明和非歧視的營商環境,是對所有主要經濟體智慧的考驗。

    對於中法兩國而言,健康的經貿關係符合雙方的根本利益。法國企業需要中國龐大的市場和供應鏈優勢,中國企業也需要法國在高科技領域的創新和進入歐洲市場的跳板。解決營商環境中的摩擦,提升互信,是維護雙邊關係穩定發展的必要條件。

    這不僅僅是一場關於投資條款的談判,更是關於如何在全球化逆流中,重新校準開放與安全、競爭與合作、主權與互惠之間的平衡點。中法之間的這一對話,如果能夠找到建設性的解決方案,不僅有利於雙邊關係,也能為複雜多變的國際經貿格局提供一個正面範例。未來之路或許充滿挑戰,但唯有秉持開放、公平、互利的原則,並透過持續的溝通與協商,才能在不斷變化的世界中,為所有參與者創造一個更加穩定和可預測的營商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