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創治肝癌|公私營合作 更多病人受惠

治療肝癌的新希望,一線曙光穿透雲層,卻可能只照亮部分角落?當醫學科技飛速發展,無創治療手段為無數飽受病痛折磨的肝癌患者帶來重燃生命的契機時,一項先進的「無創治肝癌機」現蹤,本應普惠眾生,卻傳出設備可能集中落腳於私營醫療體系,這無疑像是在希望之路上設置了路障。面對這潛在的醫療資源失衡,前醫院管理局行政總裁陸志聰先生發出了深思熟慮的倡議:公私營合作,讓更多患者受惠,這不僅是一個醫學界的話題,更是關乎社會公平與醫療普及的嚴肅課題。

翻開抗癌新篇章:無創治療的魅力

想像一下,面對兇險的肝癌,不再需要承受開刀的劇痛,也不必經歷化療帶來的嚴重副作用。無創治療技術正是朝著這個理想邁進。傳統的肝癌治療方式,包括手術切除、肝臟移植,或栓塞化療等,雖然有效,但往往創傷較大,恢復期長,且可能伴隨顯著的不適與風險。相形之下,「無創」治療,如射頻消融、微波消融、立體定向放射治療(俗稱「CyberKnife」或「Gamma Knife」之類的精準放療),甚至是更新的聚焦超聲波治療等,旨在以最小的侵入性,精準地清除或控制癌細胞。

這些技術的共同特點是利用外部能量源(如射頻電流、微波、高能X光、聲波)透過皮膚,靶向肝臟內的腫瘤進行破壞,而盡量不損傷周圍的健康組織。這大大減輕了病人的痛苦,縮短了住院時間,甚至有些治療可以在門診進行,讓病人在治療後能更快地回歸正常生活。對於年長、體弱或腫瘤位置特殊不宜手術的患者而言,無創治療更是提供了寶貴的替代方案,為他們黯淡的生命重新點亮希望之光。這種進步不僅是技術層面的突破,更是醫學人文關懷的體現,讓治療過程變得更加人性化。

先進科技的去向之謎:為何偏愛私營體系?

然而,這項令人振奮的「無創治肝癌機」技術,其設備的引入似乎正悄然滑向私營醫療機構成為主要使用者的局面。這背後牽涉多重因素,既有市場機制的推動,也反映了公營醫療體系面臨的現實困境。

從私營醫院的角度看,引進最先進的醫療設備是提升競爭力、吸引高端客戶的重要手段。私營體系擁有更靈活的資金運作和決策流程,對於採購昂貴的新技術反應更快。它們可以迅速評估市場需求和潛在收益,一旦認為有利可圖且能提升品牌形象,便能迅速投入資金購入。高昂的治療費用也能帶來豐厚的利潤,形成良性循環(從商業角度而言)。此外,私營醫院的運營模式更傾向於滿足支付能力較高的病患需求,他們願意為更先進、更舒適、等待時間更短的治療支付溢價。

反觀公營醫療體系,其採購流程往往更為繁複漫長,需要經過嚴格的評估、預算審批等多個環節,受到公共財政預算和資源分配的限制。公立醫院承擔著照顧絕大多數市民的責任,資源分配需要考慮到各種疾病和醫療服務的需求,不可能將有限的資金全部投入到單一昂貴設備上。此外,公立醫院面臨醫護人手壓力大、服務需求龐大等問題,即使有了先進設備,也需要足夠且具備操作相關技術經驗的醫護人員來配合,這需要時間培訓和人員調配。這些因素共同作用,導致公立醫院在引進尖端科技方面往往落後於私營體系。

當先進的「無創治肝癌機」主要集中在私營醫院時,意味著只有經濟條件較好的患者才能第一時間享受到最前沿的治療。這對於那些依賴公營醫療系統、經濟負擔能力有限的患者而言,無疑是一種醫療不公。他們可能需要排隊等候較長時間,或者只能接受相對傳統的治療方法,即便他們的病情可能更適合或更能從無創治療中獲益。這種科技鴻溝和資源壁壘,使得醫療進步的成果未能普惠所有有需要的市民。

陸志聰的睿見:公私營合作的破局之道

面對此情此景,前醫院管理局行政總裁陸志聰先生提出的「公私營合作」倡議,可謂一語中的,為打破醫療資源分配的困境指明了一條可能的出路。這不是一個全新的概念,但在高端醫療設備的普及上,它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

公私營合作的核心理念是整合雙方優勢,實現資源共享,最終目標是擴大服務覆蓋面,讓更多市民能夠獲得適切的醫療服務。具體到「無創治肝癌機」的案例,公私營合作可以有多種模式:

首先,聯合採購或租賃。公營和私營醫院可以協商聯合採購或租賃昂貴設備,分攤成本和風險。這可以減輕公營醫院一次性投入的壓力,同時讓私營醫院獲得更穩定的設備使用率。

其次,轉介及服務購買。公立醫院可以將部分適合「無創治療」的病人轉介至有設備的私營醫院進行治療,由公立醫院或政府提供部分或全部費用補貼。這能有效利用私營醫院的現有資源,縮短公立醫院病人的輪候時間。

再者,人才交流與培訓。公私營機構可以合作進行醫護人員的培訓,讓公立醫院的醫生和技術人員也能掌握操作新設備的技能,為未來公立醫院引入相關技術儲備人才,同時也能在合作模式下支援私營醫院的服務。

最後,建立共享平台或中心。可以考慮設立一個獨立的、由公私營共同管理的治療中心,集中安置「無創治肝癌機」,服務來自公立和私營醫院的病人,按照統一的標準進行收費(公立醫院轉介病人可獲補貼),確保設備效益最大化。

陸志聰先生的倡議,不僅是看到了高端醫療設備可能加劇醫療不公的問題,更是提供了一個具有操作性的解決方案。他強調的「更多病人受惠」是合作的根本目標,而非僅僅是技術的引進。這種合作模式若能成功推行,將是香港醫療服務體系發展的重要一步,體現政府在醫療資源分配上的智慧和擔當。

普惠醫療的願景:讓希望觸手可及

醫療的價值不僅在於擁有最先進的技術,更在於如何讓技術服務於最多有需要的人。肝癌作為香港常見的癌症之一,影響著許多家庭的健康與幸福。無創治療技術的出現,無疑為這些家庭帶來了新的希望。然而,如果這希望之光只在私營醫院閃耀,而公立醫院的患者只能望洋興嘆,那麼這項技術的社會價值就大打折扣。

公私營合作正是為了打破這種壁壘,讓希望變得觸手可及。透過政府的協調和政策引導,鼓勵甚至資助公立醫院與私營醫院在高端醫療設備的使用上進行合作,可以顯著提升公立醫院病人的治療機會。這不僅能緩解公立醫院的服務壓力,更能體現醫療資源分配的公平性。

當然,公私營合作也面臨不少挑戰,例如如何界定雙方的權責和利益、如何確保服務質量和標準、如何制定合理的收費和補貼機制等。這些都需要政府、公立醫院、私營醫院以及相關持份者進行深入的溝通和協商,拿出切實可行的方案並嚴格執行。但只要目標明確——讓更多肝癌患者能夠受益於無創治療,這些挑戰都是可以克服的。

推動公私營合作,讓「無創治肝癌機」不僅僅是私營醫院的「專利」,而是成為公眾也能享受到的醫療福利,這不僅是對科技進步的肯定,更是對生命價值的尊重和對社會公平的追求。當先進的醫療技術真正惠及每一個有需要的患者,無論其經濟狀況如何,那才是醫療體系真正成熟和進步的標誌。陸志聰先生的倡議,為我們提供了思考未來醫療發展方向的重要視角:合作共贏,普惠於民,讓科技之光照亮每一個角落,溫暖每一個等待希望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