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籲法國公平對待中企

在全球經濟日趨緊密的今天,各國企業跨越國界尋求發展,已是常態。然而,在「走出去」的過程中,企業往往會遇到各式各樣的挑戰,其中,「能否獲得與當地企業一樣的待遇」便是核心問題之一。當中國將目光投向法國,並明確表達希望法方為中國企業提供「非歧視營商環境」時,這不僅僅是兩國間的雙邊議題,更是全球經濟體系中,關於公平競爭、市場開放與國家利益考量的縮影。

公平競技的呼籲:為何會有此聲音?

想像一個競技場,所有選手都應遵守同樣的規則,在同樣的場地、同樣的標準下進行比賽,這才稱得上公平。在國際商場上,企業就是選手,各國就是競技場的主辦方。中國提出希望法國提供非歧視營商環境,其核心訴求在於,希望中國企業在法國投資、經營時,能與法國本土企業或來自其他國家的企業一樣,獲得平等對待。這包含了法律法規的適用、市場准入的條件、政府採購的機會、甚至是在獲取融資或補貼等方面的待遇。

為何中國此時會特別向法國提出這一訴求?這通常與近期發生的具體事件、法國或歐盟層面正在討論或實施的政策有關。例如,歐盟近年來加強了對外國投資的審查機制,特別是在關鍵基礎設施、高科技領域以及可能影響國家安全和公共秩序的行業。此外,歐盟也正在研究或推出與「外國補貼扭曲內部市場」相關的工具,旨在應對來自非歐盟國家的、可能扭曲公平競爭的國家補貼。這些措施在設計上可能不針對特定國家,但實際上對大量依靠國家支持的中國企業產生了顯著影響。中方認為,這些政策如果實施不當,可能構成隱性的歧視,使得中國企業面臨比歐洲或其他國家企業更嚴苛的條件或更高的壁壘。

中方眼中的「非歧視」與潛在關切

對中方而言,「非歧視」不僅是法律條文上的平等,更包含實際操作中的公正。他們關切的可能包括:

  • 投資審查的透明度與公正性: 在國家安全審查名義下,中國企業的投資案是否面臨過度嚴苛的審批流程或不合理的附加條件?審查標準是否清晰透明,且適用於所有外國投資者?
  • 市場准入的隱性壁壘: 除了明文規定外,是否存在一些行政程序、技術標準或行業慣例,對中國企業構成事實上的阻礙?
  • 政府採購的公平競爭: 中國企業是否有機會平等參與法國或地方政府的採購招標?是否存在傾向於本土或歐洲企業的「買國貨」條款或做法?
  • 知識產權的保護與技術合作: 在鼓勵技術轉移或合作的同時,中國企業的知識產權能否在法國得到充分保護?會不會有強制技術轉讓的要求或壓力?
  • 中方強調非歧視,也反映了其希望在全球範圍內爭取與其經濟體量和國際地位相符的待遇。中國自身在過去幾十年中也逐步開放市場,儘管外國企業常常抱怨中國市場存在壁壘和不公平競爭問題,但中方認為,在其企業「走出去」時,理應享受到對等待遇,而非被區別對待。

    法國與歐盟的立場及多重考量

    然而,觀察者必須理解,法國作為主權國家,以及歐盟成員國,在制定經濟和投資政策時有其自身的考量,這往往是多層面的。

    首先是國家安全和戰略利益。如前所述,涉及關鍵基礎設施(如能源、電信)、敏感技術(如人工智能、半導體、生物技術)的投資,各國都會審慎評估其潛在風險,這是一個全球趨勢,不單針對中國。法國和歐盟有權採取必要措施保護國家安全,問題在於這些措施是否具有歧視性,即是否在同樣的風險下,僅對中國企業採取了更嚴厲的措施。

    其次是經濟互惠原則。歐洲方面常常指出,雖然歐洲市場對中國相對開放,但中國市場對外國企業的准入仍存在不少限制,尤其是在金融、電信、汽車等特定行業。一些國有企業獲得的國家補貼,也被認為扭曲了公平競爭。在歐洲看來,要求非歧視待遇的同時,中國自身也需要在市場開放和公平競爭方面做得更多,實現真正的「互惠」。

    再者是對公平競爭環境的維護。歐盟正在探索使用各種工具來確保市場競爭的公平性,例如反補貼調查。這些措施旨在糾正其認為由外國政府補貼造成的市場扭曲,確保歐洲企業不會因為競爭對手獲得了不公平的優勢而處於劣勢。從歐盟的角度看,這不是歧視,而是維護市場秩序的必要手段。

    營商環境的國際角力與未來展望

    中國向法國提出的這一訴求,凸顯了當前國際經濟關係中的一個核心矛盾:在全球化尋求效率和分工的同時,各國也日益重視經濟主權、產業安全和公平競爭的底線。特別是在地緣政治緊張、全球供應鏈重塑的背景下,經濟問題更容易被賦予安全和戰略意義。投資審查、出口管制、補貼政策等都成為國家調控經濟、服務戰略目標的工具。

    中國作為全球主要的投資來源國之一,其企業在全球各地的擴張必然會遇到東道國更嚴格的審視。而包括法國在內的歐洲國家,在歡迎外來投資促進增長和就業的同時,也必須平衡好維護國家安全、保護本土產業和確保公平競爭的關係。

    解決這一矛盾,需要雙方進行坦誠和建設性的對話。中國需要更清晰地闡釋其企業的市場化性質,減少國家補貼帶來的爭議,並在自身市場開放方面展現更多誠意。法國和歐盟則需要在實施投資審查和反補貼等政策時,確保其規則的透明性、可預測性,並真正做到非歧視,避免將正常的商業活動「安全化」或「政治化」。

    合作與信任的基石

    一個公平、透明、可預測的營商環境,是促進國際投資和貿易、實現互利共贏的基石。當一方感到自身企業受到不公平對待時,不僅會影響雙邊的經貿關係,也會削弱彼此的信任基礎。中國希望法國提供非歧視營商環境的呼籲,是挑戰,也是機遇。這是一個促使雙方重新審視並確認彼此在開放、公平、互惠原則上共同承諾的機會。只有在相互尊重、遵守規則的基礎上,中法乃至中歐的經貿合作才能行穩致遠,為全球經濟的穩定和繁榮貢獻力量。建立信任需要時間和行動,確保所有參與者都在同一個公平的競技場上競逐,是邁向這一目標的關鍵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