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音傳重組美國業務

國際快時尚巨頭希音(SHEIN)據報正在積極評估並可能重組其在美國的業務,此舉不僅是企業策略的調整,更是全球經濟與地緣政治交織下的一面鏡子,反映出在變動的國際貿易環境中,企業如何尋求生存與發展之道。這項潛在的重組,尤其是在美國總統川普對中國進口商品加徵關稅的背景下,以及與其倫敦首次公開募股(IPO)計劃緊密相連,牽動著市場的敏感神經。

風起雲湧:美國關稅政策與小額免稅的落日

希音考慮重組美國業務的核心驅動力之一,源於美國貿易政策的重大變化。 其中,「小額免稅」(de minimis)政策的走向至關重要。 過去,這項政策允許寄送給個人、價值低於800美元的商品免除標準海關程序和關稅。 對於像希音這樣主要透過直接從中國倉儲向全球消費者發貨的跨境電商而言,這項政策無疑提供了顯著的成本優勢,使其能夠提供極具競爭力的低價商品,例如10美元的洋裝或12美元的牛仔褲。 然而,隨著小額免稅政策面臨調整或結束,這些來自中國的商品將被徵收進口關稅,直接增加希音的營運成本,並可能迫使其提高商品價格,進而削弱其在價格敏感型消費者中的吸引力。

美國對中國進口商品加徵關稅的威脅,是另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 這一系列關稅措施旨在保護美國本土產業,並解決貿易失衡問題,但對於高度依賴中國供應鏈的希音來說,這無疑是一道難題。 額外的關稅將直接提高商品進入美國市場的成本,對其利潤空間構成挑戰。

危牆下的IPO之路:倫敦的吸引力與美國的阻礙

希音據報考慮重組美國業務的時機,正值其籌備倫敦IPO的關鍵時刻。 成功在倫敦上市,對於希音獲取發展所需資金、提升品牌國際形象至關重要。 然而,美國潛在的關稅風險,為其倫敦IPO蒙上了一層陰影。 投資者對於希音在美國市場面臨的不確定性感到擔憂,這可能會影響其估值和融資前景。

值得注意的是,希音最初曾尋求在紐約上市,但因美中關係緊張等因素,其在美國上市的可能性已變得渺茫。 美國國會議員對希音與中國的關係及其供應鏈透明度提出質疑,這使得其在美國上市的道路充滿挑戰。 在此背景下,轉向倫敦尋求IPO成為一個更為現實的選擇,但美國市場的風險仍然需要妥善應對。

策略轉向:供應鏈的在地化與多元化

為了應對美國市場的挑戰,希音正在考慮一系列重組選項,其中一個關鍵方向是調整其供應鏈策略。 報導指出,正在考慮的一個方案是將銷往美國市場的產品生產轉移到中國以外的國家。 這種供應鏈的「去中國化」或多元化,旨在降低對單一國家(特別是中國)製造的依賴,從而規避美國可能加徵的關稅風險。

然而,供應鏈的轉移並非易事。 儘管希音此前曾嘗試將部分產能轉移至越南等東南亞國家,以對沖關稅成本,但這也面臨新的挑戰,包括當地工人的技能成熟度、加班意願以及原材料的供應等問題,這些都可能影響其賴以成功的「小單快反」模式的效率。 因此,如何平衡成本、效率與風險,是希音在供應鏈重組過程中需要仔細權衡的問題。

除了生產轉移,增加在美國本土的倉儲和履約能力也是一個可能的方向。 這有助於減少對直接進口的依賴,但需要大量的投資和結構調整。 同時,希音也可能需要調整其定價和行銷策略,以吸收部分額外成本,並維持其競爭力。

挑戰與機遇並存:重塑快時尚的未來格局

希音考慮重組美國業務,不僅是自身企業發展的關鍵一步,也折射出全球快時尚行業在變革中的挑戰與機遇。 美國市場作為希音重要的收入來源(約佔其年收入380億美元的三分之一),其業務的穩定性對公司的整體發展至關重要。 在美中關係緊張、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大環境下,希音所面臨的困境並非個案,許多依賴跨境貿易的企業都面臨類似的挑戰。

然而,挑戰也催生變革。 希音的潛在重組,可能會推動其供應鏈更加多元化和在地化,這或許能在長期提升其全球供應鏈的韌性。 同時,為了應對成本上升,希音也可能被迫在產品創新、品牌建設、用戶體驗等方面投入更多資源,以提升其非價格競爭力。

總而言之,希音據報考慮重組美國業務,是其在全球經濟和地緣政治風雲變幻下做出的策略應對。 這一舉動的最終結果,不僅影響著希音自身的未來發展,也為其他跨境電商企業在複雜國際環境中尋求突破提供了借鑒。 快時尚的未來格局,或許正因此而悄然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