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音擬重組美國業務

國際財經新動向:快時尚巨頭希音據報考慮重組美國業務,背後的驅動力與潛在影響

快時尚巨頭希音(SHEIN)傳出正考慮重組其美國業務的消息,這猶如一顆石子投入平靜的湖面,激起了層層漣漪,尤其是在其積極籌備倫敦首次公開發行(IPO)的關鍵時刻。這項潛在的策略調整,不僅反映了全球貿易局勢的瞬息萬變,更揭示了這家高速發展的企業,在面對挑戰時的深層考量。

政策風向球轉變:關稅與「小額免稅」的雙重壓力

這場變動的核心,很大程度上源於美國貿易政策的變化。據報導,美國前總統川普對中國進口商品徵收關稅的舉措,是促使希音考慮重組美國業務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外,美國即將結束「小額免稅」(de minimis)政策,也對希音造成了巨大的壓力。 所謂「小額免稅」,是指美國對從外國直接郵寄給個人、價值低於800美元的商品免除標準海關程序和關稅。 希音高度依賴這種模式,將商品直接從中國的倉庫運送給美國消費者,因此一旦這項政策結束,其成本將大幅增加。 美國業務佔希音年收入380億美元約三分之一,可見其重要性。

面對這些壓力,希音不得不重新評估其供應鏈策略。考慮的一個方案是將銷往美國市場的產品生產,從中國轉移到其他國家。 據悉,希音一直在推動供應鏈多元化,並鼓勵部分中國供應商在越南、巴西等國建立工廠。

IPO之路的變數:關稅陰影下的估值挑戰

對於正在積極籌備倫敦IPO的希音而言,美國業務的重組考量無疑為其上市之路增添了變數。關稅的增加不僅直接影響其在美國市場的盈利能力,更可能影響投資人對其未來發展前景的評估,進而對其IPO估值產生壓力。 儘管希音已獲得英國金融行為監管局(FCA)對其IPO的批准,但貿易戰的陰影使得其估值充滿不確定性。 有報導指出,希音已暫停了倫敦的上市準備工作,以便計算如何應對關稅的影響。 也有消息稱,高層目前正專注於解決關稅問題,上市事宜需要等待情況明朗後再考慮。

值得注意的是,希音近年來的營收增長速度有所放緩,這也可能影響其IPO估值。 此外,公司還面臨著來自Temu、TikTok等其他跨境電商平台的激烈競爭。

尋求「去中國化」的商業策略與身份認同

希音雖然起源於中國,但其全球業務迅速擴張,並於2021年底將總部遷至新加坡。 此次考慮重組美國業務,將生產轉移至中國以外,可以被視為希音「去中國化」策略的最新一步。 希音執行主席唐偉曾公開表示,希音是一家美國公司,其價值觀與美國一致,試圖在身份上與美國靠攏。 這被認為是希音在當前地緣政治環境下,基於商業考量的一種策略。 然而,只要其供應鏈和產品製造仍在中國,其「去中國化」的努力可能會面臨質疑。

重組的潛在影響:成本、效率與供應鏈韌性

如果希音最終決定將生產轉移至中國以外的國家,這將對其營運產生多方面的影響。短期內,搬遷生產設施會帶來複雜性,包括海關合規和供應商的磨合。 儘管轉移到越南等國家可能在關稅方面具有優勢,但也存在貿易和勞工方面的考量。 從長遠來看,這項策略調整旨在降低對單一市場的依賴,並增強其供應鏈的韌性,使其更能應對地緣政治風險和貿易政策變化。 同時,希音也在投資物流網絡,以提高運輸效率並吸收貿易法規變化帶來的延遲。

結論:在不確定性中尋求突破

希音考慮重組美國業務,是在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政策環境複雜多變的大背景下,為確保其核心市場的穩定性和未來發展所採取的應對措施。關稅壓力、「小額免稅」政策的變化,以及地緣政治因素,共同推動著這家快時尚巨頭進行戰略調整。雖然這為其倫敦IPO之路帶來了不確定性,但通過供應鏈多元化和「去中國化」的努力,希音正試圖在挑戰中尋求突破,以維護其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這場變革不僅關乎希音自身的命運,也折射出當前全球經濟格局下的複雜與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