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音擬重組美國業務
時尚零售巨頭希音(SHEIN)正身處國際財經的風口浪尖,其美國業務的未來佈局,不僅牽動著這家快時尚巨擘的全球策略,更折射出當前複雜多變的國際貿易環境與地緣政治角力。 希音考慮重組美國業務的消息,無疑為其備受關注的倫敦首次公開募股(IPO)增添了變數,也讓外界對其如何應對日益升級的關稅壓力與市場挑戰充滿好奇。
貿易風暴下的策略轉向
希音考慮重組美國業務的舉動,直接導因於美國可能對中國進口商品加徵關稅的威脅。 尤其是在小額免稅政策(de minimis)可能結束的背景下,這項原本讓低價商品得以免稅進入美國的條款一旦取消,將對希音依賴中國供應鏈、以低價優勢席捲美國市場的商業模式造成巨大衝擊。 美國業務佔希音年收入約三分之一,可見其重要性,因此任何政策上的變動,都足以引發企業的高度警覺與應對。
小額免稅政策允許從外國直接郵寄給個人用戶、價值低於800美元的商品免除標準海關程序和關稅。 希音和Temu等平台正是充分利用了這一政策,得以維持極具競爭力的低價。 然而,隨著政策的調整,這些商品將面臨高額關稅,這直接導致營運成本的上升。 為此,希音和Temu已宣布將上調商品價格,並大幅削減在美國市場的廣告支出。
除了價格調整和削減廣告,希音也正在積極尋求供應鏈的多元化,考慮將部分銷往美國市場的產品生產轉移到中國以外的國家,例如越南和墨西哥。 雖然希音強調沒有將產能大規模移出中國,並增加了合作的中國供應商數量,但有報導指出,希音正在鼓勵一些大型供應商到越南設廠,並提供一定的獎勵。 這種供應鏈外移的策略,正是為了規避潛在的關稅風險,並提高供應鏈的彈性。 然而,供應鏈的轉移並非易事,尤其是對於那些規模較小的供應商而言,這可能意味著被市場淘汰的風險。
上市之路的荊棘與轉折
希音的上市計畫可謂一波三折。 儘管曾秘密申請在美國IPO,但因多重因素影響,進展並不順利,其中包括來自美國議員對其供應鏈問題和稅收優惠的質疑。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甚至要求希音公開申請上市,這被認為是不願捲入政治風波的表現。
在美國上市遇阻後,希音轉而尋求在倫敦上市。 據報導,希音已向英國金融行為監管局秘密提交了上市申請。 然而,美國對中國進口商品加徵關稅的可能性,以及小額免稅政策的變化,也為希音在倫敦的IPO蒙上了一層陰影。 美國業務作為希音的重要收入來源,其面臨的挑戰無疑會影響投資者對公司未來前景的評估。
希音為了擺脫「中國公司」的標籤,試圖在公司結構和價值觀上向西方靠攏,例如將總部遷至新加坡,並強調其價值觀與美國一致。 然而,其主要的供應鏈和後台辦公室仍在中國,這使得公司難以完全擺脫與中國的聯繫,並持續面臨地緣政治風險。
快時尚產業的未來挑戰
希音所面臨的困境,也反映了整個快時尚產業在全球範圍內所面臨的挑戰。 除了關稅和貿易政策的影響,快時尚產業還面臨著對環境、勞工權益和數據安全的質疑。 消費者對永續性和道德生產的關注日益提高,這要求快時尚品牌在快速生產和低價策略之外,尋找新的平衡。
此外,激烈的市場競爭也是快時尚平台需要應對的重要因素。 Temu、速賣通、TikTok等競爭對手也在積極拓展海外市場,加劇了市場的白熱化。 在這種情況下,企業需要不斷創新商業模式,優化供應鏈,並建立更強大的品牌影響力。
展望:在不確定中尋找生機
希音考慮重組美國業務,是其在全球經濟和政治環境變動下尋求生存與發展的必然選擇。 無論是調整供應鏈、應對關稅壓力,還是轉變上市地點,都顯示了這家快時尚巨頭為適應新常態所做的努力。
未來,希音的發展軌跡將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能否有效應對以下幾個關鍵挑戰:
- 政策風險: 如何在不確定的貿易政策環境下,確保供應鏈的穩定性和營運的順暢。
- 供應鏈韌性: 如何成功將生產轉移到中國以外地區,並建立多元化、有韌性的全球供應鏈。
- 品牌形象: 如何在保持價格競爭力的同時,提升品牌形象,回應外界對環境和勞工權益的質疑。
- 市場競爭: 如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維持並擴大市場份額。
- 上市進程: 無論最終在哪個市場上市,如何獲得監管機構和投資者的信任,順利完成IPO。
希音的故事,是全球化背景下企業應對複雜挑戰的一個縮影。 在快速變化的世界中,唯有不斷調整策略,尋找創新之路,才能在不確定性中找到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