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界新招應對積金對沖撤資潮」

香港強積金制度自2000年實施以來,「對冲機制」長期被視為削弱僱員退休保障的關鍵缺陷。隨着社會共識逐步形成,政府於2025年5月1日正式取消該機制,標誌着勞工權益保障進入新階段。此舉直接影響全港34萬名僱主與逾300萬打工仔的權責關係,更牽動金融業界推出創新產品應對資金需求。本文將剖析政策轉變的核心影響、商界儲備策略及金融市場的連鎖反應。

政策轉變:終結25年爭議

強積金對冲機制允許僱主以強制性供款抵銷遣散費或長期服務金(俗稱「兩金」),過去25年間累計沖走逾580億港元僱員權益。勞工團體多年來批評此舉令退休保障形同虛設,尤其基層員工退休時實際可提取金額大幅縮水。政府最終通過分階段補貼方案促成改革,今日起全面禁止對冲行為。

此項變革迫使企業重新審視人力成本結構。餐飲、零售等勞動密集型行業首當其衝,部分中小企已開始調整現金流預算。有會計師事務所調查顯示,約六成受訪企業計劃增加營運儲備應付潛在「兩金」支出。

在這樣的背景下,企業需要重新評估其財務策略,以應對新的法律要求和市場環境。對於一些大型企業來說,這意味着需要更多的資金儲備來應對可能的法律訴訟和員工補償。對於中小企業來說,這可能意味着需要重新調整其營運模式,以確保能夠在新的法律框架下繼續運營。

此外,政府的補貼方案也為企業提供了一定的緩衝期,讓他們有時間來適應新的政策。這些補貼方案不僅幫助企業減少了初期的財務壓力,還促使他們更加關注員工的權益,從而提升企業的社會責任感。

商界應對:三層次資金部署

面對新增財務負擔,不同規模企業採取差異化策略:

1. 現有盈餘撥備

大型上市公司普遍透過內部資源調配解決問題。某上市地產集團在2024年年報中預留3億港元作相關撥備;連鎖快餐集團則將年度盈利5%劃入專項基金。這種方式雖不影響日常營運,但可能壓縮股東分紅空間。

在這種策略下,企業需要仔細評估其現有的財務狀況,確保有足夠的資金儲備來應對未來的財務壓力。這不僅需要企業在日常運營中更加注重成本控制,還需要在投資和資金運作中更加謹慎。

2. 保險產品轉嫁風險

保險業迅速推出新型責任險種。「長期服務金綜合保障計劃」結合傳統保險與投資成分,允許企業按月繳費建立資金池;另有銀行推出「彈性信貸額度」,以未來「兩金」支出作為抵押品提供低息貸款。這些工具幫助企業將不確定負債轉化為固定成本。

這些保險產品不僅為企業提供了風險轉嫁的途徑,還能夠幫助企業更好地管理其財務風險。通過這些保險產品,企業可以將部分風險轉嫁給保險公司,從而減少自身的財務壓力。

3. 薪酬結構調整試水溫

個別專業服務公司開始修訂合約條款:新入職員工若主動放棄追討「兩金」,可獲額外月薪2%作補償;亦有物流公司引入績效獎勵替代部分固定薪資比例。不過此類做法尚處灰色地帶,勞工處表明將加強巡查防止變相剝削。

在這種策略下,企業需要仔細評估其薪酬結構,確保能夠在新的法律框架下繼續運營。這不僅需要企業在薪酬設計中更加注重員工的權益,還需要在合約條款中更加謹慎。

金融創新:機遇與監管挑戰同步浮現

銀行保險業看準商機開發多種配套方案:恒生銀行推出「MPF+儲蓄計劃」,允許客戶將額外供款部分投資於高流動性貨幣基金;友邦保險則設計出連結外匯期權的結構性存款產品。這些創新雖提升資金運用效率,卻衍生出複雜性過高、透明度不足等新問題。

積金局最新指引要求所有相關產品必須清晰列明費用結構及提前贖回罰則;證監會亦加強審查涉及衍生工具的退休儲蓄方案。業內人士透露至少三家機構的新產品因條款含糊被要求重新設計說明書。

在這種背景下,金融機構需要在創新的同時,確保其產品的透明度和合規性。這不僅需要金融機構在產品設計中更加注重合規性,還需要在市場推廣中更加謹慎。

未來展望

這場制度改革既是勞資關係的分水嶺也是金融創新的催化劑。短期內可能推升中小企結業潮風險——香港生產力促進局估算約8%微型企業需重組才能維持經營;長遠而言卻促使本港退休保障體系向專業化、市場化方向進階。「後對冲時代」的真正考驗在於如何平衡僱主承擔能力與僱員合理權益——這不僅是會計賬目問題更是社會契約的重塑過程。

在這樣的背景下,企業和金融機構需要共同努力,確保能夠在新的法律框架下繼續運營。這不僅需要企業在財務管理中更加謹慎,還需要金融機構在產品設計中更加注重合規性。通過這些努力,我們可以期待香港的退休保障體系能夠更加完善,從而為市民提供更好的退休保障。

資料來源:

[1] news.mingpao.com

[2] life.mingpao.com

[3] news.mingpao.com

[4] life.mingpao.com

Powered By YOHO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