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核心PCE持平 通脹壓力未減

三月美國核心PCE物價指數的「持平」信號:市場的喘息還是風雨前的寧靜?

近期美國公布的三月份核心個人消費支出(PCE)物價指數數據引發市場廣泛關注,其按月持平的表現,似乎為持續緊縮的貨幣政策帶來一絲喘息空間,也讓市場對於聯準會可能在近期降息的預期有所升溫。然而,在這看似平靜的數據背後,經濟結構中的暗流湧動,尤其即將到來的關稅影響,讓未來的通膨路徑充滿不確定性。這份報告將深入解析三月份PCE數據,探討其對聯準會政策、市場預期以及未來經濟走向的潛在影響。

通膨數據的「驚喜」與市場的微妙反應

美國商務部公布的數據顯示,三月份核心PCE物價指數按月呈現「持平」狀態,這低於市場原先預期的月增0.1%。同時,核心PCE物價指數的年增率降至2.6%,創下四年來的新低,也符合市場預期。作為聯準會高度關注的通膨指標,核心PCE剔除了波動較大的食品和能源價格,更能反映潛在的、持續性的通膨趨勢。這項數據的放緩,特別是按月持平的表現,無疑是對抗通膨的努力取得一定成效的信號。

相較於核心PCE的平靜,三月份整體PCE物價指數按月也持平,年增率則為2.3%,略高於市場預期,但低於二月份的2.7%。這反映出,儘管剔除食品和能源後的核心通膨有所放緩,但整體物價仍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值得注意的是,商品價格在二月份上漲後於三月份下跌0.5%,而服務價格的漲幅也較前一個月有所放緩.

在這份數據公布後,市場的反應是複雜而微妙的。一方面,核心PCE的放緩讓市場對通膨壓力暫歇感到欣慰,交易員對聯準會最快在六月啟動降息的預期有所升溫,甚至有押注全年最多降息四碼的看法。這顯示市場渴望貨幣政策能夠轉向寬鬆,以提振經濟活動。另一方面,經濟體質仍具韌性的表現,特別是三月份實質個人消費支出月增0.7%,創下自2023年初以來最大增幅,卻也引發了對未來通膨可能再次抬頭的擔憂.

消費支出的強勁與潛在的隱憂

三月份實質個人消費支出的強勁增長,主要得益於民眾在新一輪關稅上路前加快採購,尤其是汽車和耐久財商品。實質可支配所得的年增也支撐了消費的回彈。這顯示出,在關稅政策的預期影響下,消費者正在提前進行購買行為,這在短期內刺激了消費數據。

然而,這種因應關稅而出現的提前消費,其持續性仍是一個問號。分析人士認為,三月份通膨數據的顯著降溫可能只是關稅上路前的「短暫窗口期」。一旦關稅正式實施並完全轉嫁給消費者,未來幾個月物價漲幅恐重新升溫,甚至形成「停滯性通膨」的風險. 此外,報告也指出,儲蓄率降至3.9%,顯示家庭財務彈性下降,這可能限制未來消費的續航力. 名目薪資增長放緩至2022年底以來新低,也可能對未來的消費能力構成壓力.

聯準會的兩難與未來政策走向

作為聯準會制定貨幣政策的重要參考指標,核心PCE物價指數的放緩無疑為其提供了更多政策空間。聯準會以「核心PCE年增率2%」為長期通膨目標。雖然三月份的2.6%仍高於目標,但持續下降的趨勢讓市場對降息的可能性抱持樂觀態度.

然而,聯準會面臨著一個兩難的局面。一方面,通膨數據的放緩似乎支持降息的理由;另一方面,關稅政策可能重新點燃通膨,以及強勁的個人消費支出顯示經濟仍具韌性,這些因素又讓聯準會需要謹慎評估。儘管有聯準會官員表態將「按兵不動,觀察關稅效應」,但數據顯示,不含住房與能源的核心服務價格也出現緩步下降,這為政策轉向提供了一些空間. 市場正在密切關注即將公布的非農就業報告,若就業市場同步轉弱,將進一步強化寬鬆預期.

聯準會內部的分歧也增加了未來政策走向的不確定性。一派認為應優先支持經濟成長,主張更快降息以避免高利率拖累經濟;另一派則關注通膨數據,傾向採取較漸進的降息步調,以確保通膨穩步回落. 這種分歧使得降息時間點尚未完全確定.

關稅政策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影響未來通膨路徑的一個關鍵變數是即將生效的關稅政策。美國總統先前宣布對所有國家實施新一輪進口關稅,分析預期未來幾個月物價漲幅恐重新升溫. 若關稅全面落實並完全轉嫁給消費者,將推升PCE走勢. 部份企業已開始調整價格策略,甚至有企業因不確定性而撤回財測. 這種關稅效應可能導致經濟面臨結構性減速壓力,甚至陷入停滯或衰退的風險.

這種不確定性也影響著企業的信心。有報告指出,川普的關稅政策開始打擊企業信心,導致四月份的民間就業人數增幅遠低於市場預期.

總結:前路的迷霧

三月份美國核心PCE物價指數的持平表現,為市場帶來了一線希望,讓對抗通膨的努力看似取得進展。然而,這份報告深入分析後發現,潛在的風險因素不容忽視。關稅政策這把「達摩克利斯之劍」懸在經濟上方,可能隨時重新點燃通膨。強勁的個人消費支出雖然顯示經濟韌性,但其動機可能與關稅有關,且家庭儲蓄率下降也為未來的消費能力埋下隱憂。

聯準會將在多重因素的權衡下做出貨幣政策決策。市場對於降息的樂觀預期與潛在的通膨風險交織,使得未來經濟走向充滿迷霧。投資者和政策制定者都需要密切關注接下來的數據,尤其是關稅政策的實際影響,才能更清晰地判斷前方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