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童染新冠併腸病毒 16月大男童嘶吼症命危

雙重夾擊:16個月大男童同時染新冠及腸病毒,危殆病況敲響警鐘

近期,一則令人揪心的健康新聞牽動人心:一名年僅16個月大的男童,在同時感染新冠病毒和腸病毒後,併發了嚴重的嘶吼症,目前情況危殆,正在兒童深切治療部接受治療。這起個案不僅是單一不幸事件,更像是一記響亮的警鐘,提醒我們在後疫情時代,多種病毒的「共感染」對脆弱的嬰幼兒群體可能帶來嚴峻的挑戰,不容掉以輕心。

風暴中心的雙重打擊:新冠與腸病毒

這名年幼的生命,為何會面臨如此危險的境地?根據衛生防護中心的資訊,這名過去健康良好的16個月大男童,出現了發燒、氣促和哮鳴等症狀,經檢測證實同時感染了新冠病毒和鼻病毒/腸病毒。 「鼻病毒/腸病毒」是一類病毒的總稱,包含了多種類型,其中部分腸病毒型別,特別是腸病毒71型,在嬰幼兒中容易引發神經系統併發症,病情進展快速,有時會併發重症。 而新冠病毒對兒童的影響,雖然多數為輕症,但在特定情況下,尤其是免疫力較弱的幼兒,仍有可能導致嚴重的呼吸道問題或其他併發症。

當這兩種本就可能對兒童造成威脅的病毒,同時攻擊一個尚在發育、免疫系統不成熟的個體時,其潛在的風險無疑會大幅增加。 醫學研究顯示,病毒共感染在兒童呼吸道感染中並非罕見,約佔總數的10-30%,且共感染可能導致更嚴重的病情。 在這名男童的個案中,這兩種病毒的夾擊,最終導致了危險的併發症——嘶吼症。

沉默的威脅:認識嘶吼症的真面目

嘶吼症,又稱哮吼,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種上呼吸道疾病,主要影響聲帶和氣管,導致這些部位腫脹,使呼吸道變窄。 這會引發一些典型且令人擔憂的症狀,包括:

  • 吠狀咳嗽: 聲音像海豹或狗吠一樣刺耳。
  • 吸氣性喘鳴: 吸氣時發出尖銳高音調的聲音。
  • 聲音沙啞: 由於聲帶腫脹所致。
  • 呼吸困難: 氣道變窄導致呼吸費力。

嘶吼症最常見於6個月至5歲的兒童,尤其在秋冬季節更為活躍。 雖然多數輕微個案可以在家中護理改善,但嚴重時可能迅速惡化,影響呼吸,甚至危及生命。 在這名16個月大男童的案例中,正是併發了嘶吼症,導致其情況危殆。 這顯示了病毒共感染在幼兒身上引發嚴重呼吸道併發症的可能性。

尋找線索:潛伏期內的足跡與社區疫情

這起嚴重個案的出現,也引發了對病毒來源和傳播的關注。初步調查顯示,這名男童在潛伏期內曾到訪台北。 此外,他的兩名家居接觸者新冠病毒快速抗原測試呈陽性,其中一人有呼吸道病徵。 這些線索指向了病毒可能在家庭內部傳播,或與外部接觸史有關。

更令人擔憂的是,衛生防護中心的數據顯示,本港社區的新冠病毒活躍程度自三月中起持續上升,呼吸道樣本檢測陽性比率創下近半年新高。 同時,污水監測數據也顯示人均新冠病毒含量顯著上升,以及變異病毒株XDV的流行率有上升趨勢。 雖然目前的疫苗對XDV變異株仍有效,但病毒的持續活躍和變異,無疑增加了社區傳播的風險。

腸病毒方面,雖然資訊中沒有直接提及本港最新的詳細疫情數據,但台灣的資料顯示腸病毒疫情持續上升,且學齡前嬰幼兒是重症高危險群。 腸病毒傳染力極強,主要透過糞口、飛沫和接觸傳播,發病前後及痊癒後一段時間都可能帶有病毒。 這些都提醒我們,腸病毒在社區中可能持續存在且具有傳播風險。

築起防線:保護幼兒刻不容緩

這起個案再次凸顯了保護幼兒免受病毒感染的重要性。對於像這名16個月大男童這樣未接種新冠疫苗初始劑次的幼兒,風險尤其值得關注。 衛生防護中心呼籲未曾接種新冠疫苗的幼兒和兒童盡快接種,高風險市民(如長者和長期病患者)也應及時接種加強劑,以有效預防新冠重症和死亡。 接種疫苗是築起免疫屏障的重要一環。

除了疫苗接種,嚴格的個人和環境衛生措施也是預防病毒傳播的關鍵。 這包括:

  • 勤洗手: 使用肥皂和清水徹底洗手,尤其是在觸摸口鼻眼之前、進食前、如廁後以及接觸公共場所後。
  • 佩戴口罩: 出現呼吸道病徵時應佩戴外科口罩,高危人士和在人多擠迫地方也應考慮佩戴。
  • 保持室內空氣流通。
  • 避免共用個人物品。
  • 妥善處理呼吸道分泌物。
  • 加強環境清潔和消毒: 特別是常接觸的物體表面和兒童玩具。
  • 注意均衡飲食、充足休息,增強免疫力。

對於家中有嬰幼兒的家長,尤其要提高警覺。大人外出回家後應先更衣洗手再接觸小孩。 若家中幼兒出現類似感冒或腸病毒症狀,應及時就醫,並注意觀察是否出現嗜睡、意識不清、手腳無力、肌抽躍、持續嘔吐或呼吸急促等重症前兆病徵,一旦出現應立即送往大醫院。

前行的路:持續監測與公眾警覺

這名16個月大男童的個案,是一個嚴肅的提醒。在各種呼吸道和腸道病毒持續流行的環境下,嬰幼兒作為脆弱群體,面臨著共感染帶來的更高風險。 衛生部門需要持續加強病毒監測,及時發布疫情資訊,並持續推廣疫苗接種和衛生防護措施。同時,公眾尤其是家長,更需要保持警覺,不輕忽任何看似輕微的症狀,並積極採取預防措施,共同為孩子們築起一道堅實的健康防線。 這不僅是為了應對當前的挑戰,更是為了讓每一個幼小的生命,都能在一個更安全的環境中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