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大國轉動其發展的巨輪,每一次定調都牽動著億萬人的生活脈搏,也影響著全球經濟的潮汐。在中國,這個「定調」的關鍵儀式,便是五年一次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如今,隨著「十四五」規劃步入尾聲,決策者的目光已然投向遙遠的2026至2030年——即將啟動的「十五五」時期。中央對於如何「科學謀劃好」這份關乎未來的藍圖,特別強調了「適應形勢變化」這一點,這不單是技術性的部署,更是在不確定性中尋求確定性的戰略思維,值得我們深入剖析。
擘劃未來:五年規劃的重量
想像一下,駕駛一艘巨型航母穿越風浪,你不能只看眼前的波濤,更需有未來數年的航線圖。對中國而言,五年規劃便是這樣一份宏偉的航線圖。它從國民經濟的增長速度、結構轉型,到環境保護、民生改善,再到科技創新、國家安全,幾乎無所不包,是將國家意志轉化為具體行動綱領的關鍵。歷經數十年的演變,從最初計劃經濟下的指令,到如今更具彈性、更注重市場機制的指引,五年規劃始終是理解中國發展邏輯的核心文件。而「十五五」規劃的謀劃,正是在全球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的背景下展開,其複雜度和重要性不言而喻。
風向已變:為何強調「適應形勢變化」?
世界不是靜態的畫卷,而是一條奔騰不息的河流,充滿著變數與未知。當今世界,地緣政治緊張升級、全球供應鏈重塑、氣候變化挑戰迫在眉睫、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凡此種種,都使得未來的輪廓顯得模糊。對於一個深度融入全球體系的經濟體而言,外部環境的任何風吹草動都可能對內部發展產生巨大影響。
強調「適應形勢變化」,首先是對外部環境複雜性的清醒認識。這意味著在制定規劃時,不能抱持過去的思維定勢,不能簡單地線性外推。需要預判各種可能的風險情景,例如「黑天鵝」或「灰犀牛」事件的發生,並預留足夠的政策彈性。這可能包括在關鍵領域建立更強的韌性,減少對外部的依賴;也可能是在國際合作中採取更靈活的姿態,爭取有利的發展空間。
其次,這種強調也源於對國內發展階段性特徵的認知。中國經濟已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面臨著結構性、體制性的深層次矛盾。房地產市場的調整、地方債務風險、有效需求不足、部分產業產能過剩等問題,都需要在未來五年中找到解決方案。同時,人口結構變化、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等長期挑戰也需要持續應對。因此,「適應形勢變化」也包含了適應國內發展階段的變化,以更精準、更有針對性的政策來解決內部問題。
最後,科技創新是推動發展的核心動力,但技術變革的速度和方向難以完全預測。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新能源等領域的突破可能催生全新的產業和商業模式,也可能對現有產業造成衝擊。如何在規劃中為科技創新預留空間,鼓勵探索和試錯,同時防範潛在的倫理和社會風險,是「適應形勢變化」在科技層面的體現。
總而言之,強調「適應」,是在承認不確定性的基礎上,追求應對不確定性的能力。它要求規劃具備前瞻性、靈活性和韌性。
精雕細琢:何謂「科學謀劃好」?
「科學謀劃好」,這三個字聽起來樸素,背後卻是一整套複雜而精密的決策體系。它不是閉門造車,也不是拍腦袋的決定,而是強調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和專業化。
首先,科學謀劃離不開深入的調研和精準的數據分析。要了解經濟社會發展的真實狀況,必須深入基層,傾聽各方意見,收集翔實的數據。這需要藉助現代信息技術,建立更完善的數據監測和分析體系,確保決策建立在客觀事實的基礎上。避免「數字出官」或「一刀切」等簡單粗暴的做法。
其次,科學謀劃需要廣泛的專家諮詢和公眾參與。規劃的制定過程通常會彙聚國內頂尖的經濟學家、社會學家、環境學家等各領域專家,進行反覆論證和評估。同時,通過各種渠道徵求社會各界的意見,包括企業、學術機構、普通民眾甚至海外聲音。這不僅有助於提升規劃的科學性和可行性,也能增強社會的認同感和執行的主動性。
再次,科學謀劃強調系統性和協調性。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環境保護、國家安全是相互聯繫、相互影響的。一個「好」的規劃必須能夠協調不同目標之間的關係,找到最佳的平衡點。例如,如何在追求經濟增長的同時,有效控制碳排放;如何在發展高科技產業的同時,保障傳統產業工人的再就業;如何在提升國家安全水平的同時,維護開放的國際環境。這需要打破部門壁壘,加強各領域政策的協同配合。
最後,科學謀劃也包含對規劃執行過程的監測和評估機制。規劃不是寫在紙上的理想,而是需要通過具體政策和項目來落實的行動指南。建立有效的監測和評估機制,可以及時發現執行中的偏差和問題,並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和完善,這也是「適應形勢變化」的重要一環。
「科學謀劃好」的目標,是制定一份既具備長遠戰略眼光,又能有效指導未來五年行動,同時兼具必要彈性的高質量規劃。
「十五五」規劃:箭在弦上的重點
雖然「十五五」規劃的具體內容仍在謀劃之中,但結合當前的國內外形勢和「十四五」期間的政策導向,我們可以預見一些潛在的重點領域:
科技自立自強: 在外部技術「卡脖子」風險加劇的背景下,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將是重中之重。這可能包括加大研發投入、完善科技體制機制、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等。
高質量發展與新發展格局: 從規模速度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是長期趨勢。這意味著更加註重發展的內涵,例如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等。同時,构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將繼續指導經濟政策走向,強調擴大內需、暢通國內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
綠色低碳發展: 應對氣候變化是全球共識,也是中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推進能源結構轉型、發展綠色產業、推動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變革,以及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將是「十五五」規劃的重要內容。
共同富裕與民生改善: 在發展的同時更加註重公平,縮小貧富差距、城鄉差距、區域差距,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可能涉及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提供均等化公共服務、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等。
國家安全與風險防範: 在複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下,維護國家安全、防範化解各類重大風險(包括經濟、金融、能源、糧食、網絡等領域)的重要性更加凸顯。這方面的部署將更加周密和系統。
變局中的定力與活力:結語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適應形勢變化,科學謀劃好『十五五』經濟社會發展」的論述,不僅是對未來五年規劃工作的指導,更是對中國未來發展方向的深刻思考。它承認了外部環境的劇烈變化和內部發展的複雜性,強調了規劃必須具備的彈性和適應性;同時,它也重申了科學決策的重要性,要求以嚴謹的態度和科學的方法來繪製未來的藍圖。
未來的五年,是挑戰與機遇並存的五年。能否在變局中保持戰略定力,同時激發社會經濟的內生活力,關鍵在於這份即將出爐的「十五五」規劃能否真正做到「適應變化」與「科學謀劃」。這份規劃不僅將定義中國在2026年至2030年的發展軌跡,也將深刻影響世界的格局。我們拭目以待,這份藍圖將如何引領中國這艘巨輪,穩健地駛向充滿未知的新航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