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在明選情生變 選舉案發還重審
南韓政壇近來風起雲湧,共同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李在明捲入的選舉法案,最高法院發回重審,為原本看似明朗的總統選情投下震撼彈。這起案件不僅牽動李在明的政治前途,更可能影響南韓未來的走向。
一場法律的迂迴戰
李在明涉嫌違反《公職選舉法》的案件,核心爭議在於他過去的兩次公開發言。一次是在2021年12月競選總統期間,接受電視節目採訪時,被控謊稱不認識捲入大莊洞地產弊案的關鍵人物金文基。檢方指出,兩人曾一起出國打高爾夫球,認為李在明說謊。另一次是2021年10月,他在國會國土交通委員會對京畿道政府進行國政監查時,就柏峴洞土地用途變更一事發表虛假陳述,聲稱是依國土部要求不得已變更,但最高法院認為國土部並未以此威脅城南市政府。
這起案件的審理過程可謂一波三折。一審法院在2024年11月認定李在明虛假陳述罪名成立,判處有期徒刑1年、緩刑2年。 然而,今年3月二審法院推翻了一審判決,改判無罪,認為李在明的言論屬於意見或認知表達,而非蓄意虛偽陳述。 檢方不服二審判決,隨後向最高法院提出上訴。
令人關注的是,最高法院此次審理速度異常迅速,自受理上訴至做出裁決僅耗時約一個月,與一般案件耗時數月甚至一年形成鮮明對比。 最終,最高法院在5月1日下午宣判,裁定撤銷二審無罪判決,並將案件發回首爾高等法院重審。 最高法院認為,李在明對於金文基的發言構成散布假消息,而關於柏峴洞土地用途變更的發言同樣屬於散布假消息。
重審判決的可能走向與影響
最高法院將案件發回重審,意味著並不認同二審的無罪判決,實質上帶有認定李在明有罪的見解。 由於高等法院在重審時必須依據最高法院的法律見解進行裁判,因此普遍預料重審很可能會做出有罪判決。
根據南韓《公職選舉法》規定,若公職人員因涉及選舉相關犯罪,被判處100萬韓圜(約新台幣2萬2461元)以上罰金或有期徒刑,將在判決生效後5年內喪失被選舉權。 一旦李在明在重審中被判有罪且符合上述條件,他將失去參選下屆總統的資格。 此外,若被判刑,喪失被選舉權的時間最長可達10年。
然而,由於重審判決不太可能在即將到來的6月3日總統大選前出爐,最高法院的裁決並不會立即剝奪李在明的參選資格。 他仍然可以參與競選。 但這並不代表案件發回重審沒有影響。
政治風暴再起
最高法院發回重審的決定,無疑為李在明的總統之路增添了巨大的不確定性。 雖然短期內不影響參選,但這項裁決預計將重新引發關於李在明是否適合擔任總統的政治爭論,對其選情造成衝擊。
李在明目前在多項民調中居於領先地位,例如根據5月1日的聯合民調顯示,他的支持率高達42%。 然而,重審的消息可能影響約佔總體選民10%的中間選民。
共同民主黨對此表示強烈譴責,認為最高法院的判決是政治審判,不正當介入大選。 李在明本人則表示,裁決結果出乎意料,但他會遵循民眾的意願。
備案與未來展望
面對潛在的資格危機,觀察家認為共同民主黨應開始準備替代人選的「備案」。 這場司法拉鋸戰與政治角力,讓南韓總統大選充滿變數。
除了這起選舉法案件,李在明還面臨多項其他司法案件,包括受賄、偽證、非法對北韓匯款,以及擔任京畿道知事期間不當使用公司信用卡等指控。 這些案件的進展也將持續影響他的政治前景。
總而言之,李在明涉嫌違反選舉法案被發回重審,是南韓政壇的一件大事。儘管短期內不影響其參選,但這項法律程序如同懸在頭頂的劍,為他的總統之路增添了巨大的變數。未來數月,這起案件的發展將是牽動南韓政局的關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