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環海景開篷巴爆紅 五一假期人潮不斷

城市脈搏中的新風景:解構「打卡經濟」下的西環開篷巴士熱潮

在這個資訊爆炸、影像掛帥的時代,「打卡」早已不只是個人的生活記錄,更成為一種強大的經濟驅動力。從咖啡店的一隅到街頭的塗鴉,無數地點因為能夠「出片」而成為人潮聚集的熱點,催生了所謂的「打卡經濟」。近年來,這股風潮吹向了香港,特別是在旅客市場重新啟動後,內地旅客將「打卡」和「city walk」視為探索香港的新方式,讓香港的大街小巷、甚至民生社區都變成了拍照的素材。 在這股浪潮下,香港的西環海旁,一個原本相對寧靜的社區,也因為其獨特的城市景觀和海濱風情,一躍成為新的「打卡」勝地,並在此基礎上,誕生了一條連接西環海旁與中環碼頭的開篷巴士路線,在剛剛過去的五一黃金周期間,迎來了意想不到的熱潮。

這條特別的巴士路線,不僅僅是一條交通線路,更是一個流動的「打卡」平台,讓乘客在移動中也能飽覽維港景色,捕捉城市的獨特魅力。負責人透露,這條開篷巴士線在五一期間幾乎沒有停過,班班爆滿,甚至需要加開班次來應對龐大的客流,這景象無疑是「打卡經濟」在香港落地生根、展現潛力的最新例證。

點亮城市新地標:西環海旁的華麗轉身

曾經的西環海旁,更多是貨運碼頭和舊式建築的聚集地,充滿著老香港的生活氣息。然而,隨著城市的發展和變遷,這裡逐漸轉型,保留了部分歷史印記的同時,也增添了現代化的元素。寬闊的海濱長廊、標誌性的「天空之鏡」景觀,以及附近富有特色的街區,使其具備了成為「打卡」熱點的潛質。內地旅客對於探索香港「生活化」一面的興趣,讓西環這種充滿在地風情的區域更具吸引力。

這條開篷巴士路線的出現,恰逢其時地抓住了這一機遇。它將西環海旁這個新興的「打卡」點,與傳統旅遊熱點中環摩天輪連接起來,形成一條便捷且具有觀光價值的路線。乘客可以輕鬆地從一個「打卡」點移動到另一個,沿途欣賞風景,為他們的旅程增添更多色彩和便利。

流動的風景線:開篷巴士的獨特魅力

開篷巴士本身就帶有一種浪漫和探索的氣息,尤其是在城市中穿梭時,可以讓人們以全新的視角欣賞周遭的景物。沒有車頂的阻隔,微風拂面,沿途的建築、街景、海景盡收眼底,這本身就是一種獨特的體驗。對於熱衷於「打卡」的旅客而言,開篷巴士提供了一個絕佳的移動取景框,無論是捕捉街頭的瞬間,還是遠眺維港的壯麗,都能輕鬆完成。

這條路線的收費方式也相對靈活,來回車資現金30元,支付寶價35元,票價包含來回車程,為旅客提供了經濟實惠的選擇。 在五一黃金周這樣的高峰期,即使每班車45個座位全部爆滿,並且需要加開班次,也顯示出這條路線的受歡迎程度和市場需求。 這種「車返嚟就開」的運營模式,雖然可能不完全按照原有的時間表,但也側面反映了客流的洶湧和運營方的積極應對。

「打卡經濟」的雙面刃:機遇與挑戰並存

西環開篷巴士的成功,無疑是「打卡經濟」帶來機遇的體現。這種模式能夠有效吸引人流,帶動地區的活力,甚至催生新的商業模式。除了巴士服務本身,周邊的餐飲、小店、甚至街頭小販,都可能從中受益。例如,有在西環海旁提供即影即有拍照服務的小販,也因為人流增加而有了更多生意。

然而,「打卡經濟」也並非全是美好的景象。過度的人流可能對當地社區造成壓力,影響居民的生活品質。同時,過於依賴「打卡」可能會導致旅遊體驗的膚淺化,讓旅客只顧拍照而忽略了對當地文化和歷史的深度體驗。甚至在全球範圍內,一些熱門「打卡」地點已經開始實施限制措施,以應對過度旅遊帶來的負面影響,例如荷蘭阿姆斯特丹移除了標誌性的裝置藝術,捷克的人骨教堂實施攝影禁令等。

此外,香港的「打卡經濟」目前似乎更多是吸引旅客前來拍照,但能否有效轉化為實質的消費,仍然是一個需要觀察的問題。有分析指出,儘管旅客前來「打卡」和「city walk」,但整體消費額卻不如以往,特別是購物消費有所下降。 雖然娛樂消費有所增長,但如何讓「打卡」帶來更廣泛和深入的經濟效益,是未來需要思考的方向。

展望未來:平衡發展與在地共融

西環開篷巴士的熱潮,為香港的旅遊發展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它表明,即使是普通的公共交通工具,也可以通過創新的線路設計和服務模式,融入「打卡經濟」,創造新的旅遊體驗。未來,可以考慮將這種模式應用到更多具有特色的區域,串聯更多分散的「打卡」點,形成更豐富多元的旅遊路線。

然而,在發展「打卡經濟」的同時,必須高度重視在地社區的承受能力和居民的生活品質。如何在吸引遊客和保護在地文化之間取得平衡,是擺在旅遊業者和政府面前的重要課題。可以通過合理規劃路線、控制人流、加強宣傳教育等方式,引導遊客尊重當地文化,減少對社區的影響。

同時,也應鼓勵和支持更多具有深度和文化內涵的旅遊產品,避免旅遊體驗的同質化。例如,結合歷史建築、文化活動、在地美食等元素,推出更多主題性的「city walk」路線或深度遊項目,讓旅客不僅僅是「打卡」,更能深入了解香港的故事和魅力。

總而言之,西環開篷巴士的成功是「打卡經濟」在香港的一個生動案例,它展現了這種模式的潛力和活力。然而,要實現可持續的旅遊發展,需要在抓住機遇的同時,正視挑戰,並努力在經濟效益、遊客體驗和在地共融之間找到最佳的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