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金對沖撤銷 商界多策儲錢應對 保險銀行推新產

香港強積金制度自2000年實施以來,「對沖機制」長期被視為削弱僱員退休保障的關鍵缺陷。隨着2025年5月1日正式取消對沖安排,商界應對策略成為焦點。本文將剖析新制下僱主的儲備方案、金融機構推出的配套產品,以及中小企業面臨的實務挑戰,揭示這場勞資權益再平衡背後的經濟邏輯。

政策轉型與商界應急方案

根據政府「劃線」安排,轉制日後僱主不可再以強積金強制性供款抵銷遣散費或長期服務金(兩金),但保留以自願性供款累算權益進行對沖的空間。此設計旨在緩解企業現金流壓力,例如豐裕管理有限公司等中小企業已着手更新電腦系統,分離轉制日前後的兩金計算。勞工處提供的線上計算工具與商會支援機制同步上線,協助僱主精準估算潛在負債。這些措施不僅幫助企業提前做好準備,還能減少因政策變動帶來的不確定性。

儲備策略的三重路徑

面對兩金支出增加風險,商界正透過三種渠道構建資金池:

• 預留撥備專戶:部分企業已在損益表中增列撥備項目,採用逐年攤銷方式平滑財務衝擊。此舉雖降低短期現金壓力,卻可能影響股東分紅與再投資能力。企業需要在短期現金流壓力與長期財務穩定之間找到平衡,確保在政策轉型過程中不會因資金短缺而影響正常運營。

• 自願供款槓桿化:香港中小型企業聯合會指出,通過提高僱主自願供款比例並鎖定於特定賬戶(如恒生PayDay+相關年金產品),可形成「專款專用」的風險緩衝墊。然而該策略需平衡員工福利成本與稅務優惠間的邊際效益。企業需要考慮如何在提高自願供款比例的同時,確保員工的福利不受影響,並且能夠獲得相應的稅務優惠。

• 結構化金融產品創新:銀行保險業正研發「額外供款連結計劃」,將儲蓄成分與保證收益掛鈎。例如延期年金計劃結合保費融資模式(如明報提及的「易入息」年金),允許企業分期繳付保費並獲取多重回贈。此類產品的實際回報率將成採納關鍵。企業需要仔細評估這些新型金融產品的風險和收益,確保能夠在政策轉型過程中獲得穩定的回報。

執行層面的隱形門檻

儘管政策提供25年補貼期(首年補貼50%兩金額外開支),微型企業仍面臨操作困境。以少於50人公司為例:人事系統升級成本約佔年均人力預算2-3%,且需配合《職業退休計劃條例》修改內部審計流程。更棘手的是跨世代債務問題——轉制日前累積的39萬元對沖上限仍適用舊規,導致會計處理需雙軌並行。有雇主反映:「系統更新只是第一步,如何向員工解釋新舊規則差異才是管理難點。」中小企業在政策轉型過程中面臨的挑戰不僅僅是資金問題,還包括系統升級、內部流程調整以及員工溝通等多方面的問題。企業需要制定詳細的計劃,確保在政策轉型過程中能夠順利過渡。

長效機制的未竟之局

取消對沖僅是退休保障改革的中繼站,更深層矛盾在於強積金的低替代率問題(目前僅約20%)。當局雖鼓勵自願供款,但缺乏像新加坡CPF般的稅務誘因(如額外免稅額),難以驅動質變式增長。未來若欲實現「全港月薪15%以上退休儲蓄率」目標,需建立公私營協作平台:一方面擴大MPF投資選項(如基礎建設債券),另一方面完善破產欠薪保障基金與MPF間的風險隔離機制。這些措施將有助於提高強積金的替代率,確保勞動者在退休後能夠獲得穩定的經濟保障。

這場牽動全港30萬雇主的制度變革,本質是社會契約的重構過程——從零和博弈走向共生發展。當商業機構透過金融工具將短期成本轉化為長期穩定支出時,勞動者權益保障才真正植根於可持續發展框架之中。「額外供款產品」能否跳脫傳統理財範疇、進化為普惠金融載體,將是檢驗此次改革成敗的重要維度。企業需要在政策轉型過程中不斷創新,確保能夠在新的制度下實現可持續發展,同時保障員工的權益。

資料來源:

[1] news.mingpao.com

[2] life.mingpao.com

[3] www.mingshengbao.com

[4] cms.hangseng.com

[5] www.moneyhero.com.hk

Powered By YOHO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