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倫警告:關稅重創美國經濟

在全球經濟的棋局中,貿易政策的每一步都牽動著敏感的神經。關稅,這個古老而充滿爭議的工具,近年來再度成為國際舞台的焦點。當我們談論美國前財政部長葉倫(Janet Yellen)對關稅的看法時,彷彿能聽見經濟學家們對保護主義可能帶來衝擊的諄諄告誡。她對關稅「極不利影響」的擔憂,以及「衰退機率上升」的警示,無疑為這場討論注入了嚴肅的基調。

關稅的漣漪:從政策工具到經濟陰影

想像一下,將關稅視為一種「經濟磨心」,它在不同經濟體之間運轉,試圖磨合各自的利益。然而,葉倫的觀點卻是,這個磨心非但沒有帶來預期的和諧,反而製造了刺耳的摩擦聲。她明確指出,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政府對主要貿易夥伴實施的廣泛關稅措施,已經擾亂了金融市場、消費者和企業,導致美國經濟衰退的風險「大幅上升」。這並非無的放矢,關稅作為一種貿易壁壘,直接提高了進口商品的成本。這不僅會轉嫁到消費者身上,讓他們購買同樣的商品需要花費更多金錢,也增加了依賴進口原料的美國企業的營運壓力。

葉倫在接受採訪時強調,關稅戰略將對美國、消費者以及依賴進口原料的企業競爭力產生「極其不利的影響」。特別是那些高度依賴中國關鍵礦產供應的企業,將因此受到「削弱」。她指出,美國進口的商品中約有40%是用於國內生產的原料。這意味著,關稅的衝擊不是單一的,而是透過複雜的供應鏈傳導,最終影響到美國本土產業的生產成本和國際競爭力。

不確定性的迷霧:企業投資與消費支出的裹足不前

除了直接的成本增加,關稅政策帶來的巨大不確定性,更是經濟活動的殺手。葉倫曾擔任聯準會主席,對經濟運行機制有著深刻的理解。她提到,面對如此大的不確定性,企業很難做出長期的投資決策。當企業對未來的貿易環境、政策走向感到迷茫時,它們更傾向於觀望而非擴張。這種投資支出的減少, coupled with 消費支出的縮手,很可能引發經濟出現下行風險,進而提高經濟衰退的機率。

試想,一家美國製造商需要從國外進口關鍵零件才能完成產品組裝。如果這些零件突然被加徵高額關稅,製造商將面臨成本激增的困境。他們可能會選擇延後擴大生產規模的計劃,甚至考慮將部分生產線移至其他國家,以規避關稅風險。這種企業行為的改變,累積起來就會對整體經濟活動產生抑制作用。

金融市場的波動:信任基石的動搖

關稅政策的影響也體現在金融市場的波動上。葉倫指出,由於關稅帶來的經濟不確定性,引發了以美元為基礎的資產出現「非常令人擔憂」的趨勢。近期美國公債遭拋售,顯示人們對美國政策制訂的信心出現「令人擔憂的下降」。傳統上,美國公債被視為避險資產,在不確定性升高時應會受到投資者青睞,導致殖利率下降。然而,近期美債殖利率卻走高,這與正常市場反應相悖,顯示投資者開始迴避美元資產,並對作為全球金融體系基石的美國公債安全性提出質疑。

這種市場反應,就像是一面鏡子,映照出國際投資者對美國經濟政策走向的擔憂。當政策缺乏穩定性和可預測性時,即使是看似最安全的資產,也可能面臨信任危機。葉倫認為,這種市場模式顯示出人們對於美國經濟政策和基礎金融資產的安全失去了信心,這確實非常令人擔憂。

經濟政策的自我傷害:超越關稅的廣泛影響

葉倫對關稅政策的批評,不僅限於其直接的經濟影響,更將其視為一種「最嚴重的自我傷害行為」。她認為,特朗普政府的經濟政策不僅包括加徵關稅,還包括對社會保障署、國稅局等公共服務機構的削減,以及對醫療補助、食品救濟等政府項目的壓縮。她強調,這一系列政策極具「破壞性」,可能損害低收入家庭的利益。

將關稅政策置於更廣闊的經濟政策框架下審視,葉倫的擔憂顯得更加深刻。她認為,這些政策共同作用,不僅削弱了經濟的內在活力,也可能加劇社會的不平等。這種「自我傷害」的比喻,生動地描繪了政策制定者可能在追求短期目標時,卻對長期經濟健康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害。

展望未來:在全球經濟變局中尋求平衡

葉倫的分析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重要的視角,去理解關稅政策可能帶來的複雜後果。她並未直接預測經濟衰退一定會發生,但明確指出其機率「已大幅上升」。這提醒我們,在制定和評估貿易政策時,需要考慮到其對整體經濟、企業和消費者的深遠影響。

在全球經濟聯繫日益緊密的今天,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措施往往會引發連鎖反應。如何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找到平衡國內利益與國際合作的道路,是各國政府需要深思的課題。葉倫的警告,無疑是這場討論中一個不容忽視的聲音,敦促我們以更謹慎和全面的態度,應對當前的經濟挑戰。正如經濟學界對關稅影響存在不同看法一樣,尋求最佳的政策組合,需要在不同的利益和目標之間進行權衡與取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