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議員施壓SEC 促除牌25中企
引爆華爾街的未爆彈:美國議員為何點名阿里巴巴等25家中國企業要求下市?
在全球金融市場的巨幅畫布上,資金的流動與國界的藩籬始終是一場複雜的芭蕾。華爾街,這個匯聚了全球無數夢想與財富的熔爐,長久以來是許多中國企業趨之若鶩的上市殿堂。然而,近期一股強勁的逆流正在形成,來自美國國會的強烈聲音,要求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加速將包括阿里巴巴在內的25家中國企業從美國證券交易所「除牌」,這不啻於向這場跨國金融連結投下了一顆震撼彈,其影響之深遠,正牽動著投資者的敏感神經與地緣政治的角力。
這場風波並非空穴來風,它是中美兩國在會計監管領域長期分歧的集中體現。故事的核心圍繞著一個看似技術性、實則具有高度政治敏感性的問題:審計底稿的檢查權。在美國,上市公司必須接受美國上市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PCAOB)的審計檢查,以確保財務報告的真實性和透明度,保護投資者利益。然而,中國大陸和香港的監管規定,一直以來都以國家安全或保密為由,限制境外的監管機構檢查在當地註冊的會計師事務所為在美上市中國企業進行的審計底稿。這種不透明的狀態,讓許多美國監管者和議員感到不安,認為這使得投資者面臨潛在的財務風險,因為他們無法確定這些公司的財務數據是否經過了應有的獨立審查。
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國國會於2020年底通過了一項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法案:《外國公司問責法》(Holding Foreign Companies Accountable Act, HFCAA)。這項法案明確規定,如果一家外國公司連續三年未能讓PCAOB對其審計底稿進行檢查,就可能被禁止在美國的任何證券交易所上市。這項法案的出台,為「除牌」設定了一個清晰的時間表和法律依據,被視為懸在不符合規定的中概股頭上的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
壓力鍋升級:議員們的「催化」行動
儘管HFCAA已經提供了法律工具,但部分美國議員顯然認為進程太慢。他們不滿足於等待法案規定的三年期限到期,而是採取了更為積極的行動,直接致信SEC,點名要求加速對特定公司採取措施。這封信函的出現,正是此次風波的直接導火線。
據報導,這批來自美國國會的兩黨議員,人數達25名,他們在信中強烈敦促SEC動用HFCAA賦予的權力,將一份包含25家中國企業的「預定除牌」清單上的公司迅速踢出美國市場。這份清單是PCAOB根據會計師事務所所在地的規定,無法對其審計底稿進行全面檢查而列出的。阿里巴巴作為在美國擁有龐大投資者基礎和高市場關注度的公司,赫然名列其中,這使得這份名單的象徵意義和實際影響力都非同小可。
議員們的理由很直白:保護美國投資者。他們認為,這些中國企業的財務報告缺乏應有的獨立審查,存在潛在的財務造假風險,讓美國投資者承擔了不必要的風險。加速除牌,可以避免更多投資者遭受損失。這種立場不僅是基於財務監管的考量,也往往夾雜著更廣泛的地緣政治和國家安全擔憂。在一些美國政界人士看來,中概股的問題不僅是金融風險,更與中國的國家戰略和企業治理模式掛鉤。
除牌的連鎖反應:誰會受傷?
如果這些大型中概股真的被迫從美國退市,其影響將是多層面的,沒有任何一方能夠完全倖免。
首先,對於被點名的中國企業而言,這意味著失去了一個重要的融資平台和國際化的企業形象窗口。雖然許多大型科技公司已在香港等地進行二次甚至主要上市,為應對美國潛在的退市風險做好了準備,但美國市場畢竟擁有全球最深厚的資本池和最廣泛的機構投資者基礎。失去這個平台,將影響其未來的融資能力、全球品牌影響力以及吸引國際人才的吸引力。股價短期內也可能面臨巨大波動和下行壓力。
其次,對於持有這些公司美國存託憑證(ADR)的投資者,尤其是美國投資者,這將是一場實打實的衝擊。一旦除牌,他們持有的ADR將難以在主流交易所自由交易,可能被迫轉移到流動性較差的場外交易市場(OTC),或者需要轉換為在香港或其他市場上市的股票。這個過程可能涉及複雜的程序、額外的費用,並且可能因為市場流動性不足而導致賣出價格大幅折讓,造成投資損失。那些不熟悉或無法在海外市場交易的散戶投資者將尤其被動。
再者,對於美國的證券交易所(如紐約證券交易所和納斯達克)而言,大型中概股的退市意味著流失了重要的交易量和上市費用收入。雖然這部分收入佔比可能不高,但它標誌著美國市場在全球資本吸引力方面可能面臨挑戰,尤其是在吸引新興市場高成長企業方面。
最後,這場「除牌風波」也對中美兩國在金融領域的合作與互信帶來進一步的侵蝕。資本市場的互聯互通本是全球化的重要標誌,也是兩國經濟利益相互交織的體現。如果互信基礎崩塌,被迫「脫鉤」,不僅會增加雙邊摩擦,也可能導致全球金融體系的碎片化。
監管與談判的拉鋸:尋找可能的出路?
儘管議員們施加了強硬壓力,但最終的決定權在SEC手中。SEC主席蓋瑞·詹斯勒(Gary Gensler)此前曾多次強調保護投資者利益的重要性,並表示支持HFCAA的執行。SEC也已經開始根據HFCAA的規定,將無法接受PCAOB檢查的上市公司列入「確定識別」(Conclusively Identified)清單,這是啟動三年觀察期的第一步。這份清單上的公司數量遠不止25家,實際上已達數百家,涵蓋了絕大多數在美主要上市的中國企業。
然而,SEC在執法過程中也需要考慮到市場穩定性以及與中方監管機構的溝判進展。美國和中國的監管機構,即SEC、PCAOB與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CSRC)和財政部,一直在就審計底稿的跨境檢查進行艱難的談判。雙方都面臨國內的政治壓力,但同時也認識到「一拍兩散」對雙方都不利。中方曾提出一些合作方案,但可能未能完全滿足美方對檢查「完全准入」的要求。談判的實質進展,將直接影響HFCAA的執行力度和最終結果。如果雙方能達成一個可行的合作框架,允許PCAOB在一定條件下檢查審計底稿,那麼大規模的強制退市潮或許還有避免的可能。反之,如果談判破裂,那麼三年觀察期結束後,許多中國企業將面臨嚴峻的選擇。
中國企業方面也並非坐以待斃。許多在美上市的大型中概股,包括阿里巴巴,早已啟動了在香港或其他市場的二次甚至主要上市計劃。這不僅是為了開拓新的融資渠道,更是為了分散風險,為潛在的美國退市做好後備方案。如果美國市場最終關閉大門,這些企業可以引導其股東將持有的美國ADR轉換為在其他市場上市的股票,以維持其股票的流動性。
迷霧中的前行:市場與監管的未來走向
美國議員點名要求阿里巴巴等25家中國企業加速退市的事件,是中美在金融領域深層次矛盾的一個縮影。它不僅關乎特定的企業或股票,更反映了兩國在監管理念、透明度要求以及地緣政治互信方面的巨大鴻溝。
這場博弈的最終結局仍充滿變數。一方面,HFCAA提供了明確的法律框架和時間壓力,議員們的施壓也在加大SEC迅速行動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中美監管機構仍在進行艱難的談判,尋求一個可能讓雙方都能接受的審計合作方案。同時,企業自身的應對策略(如在港上市)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衝了潛在的衝擊。
對於投資者而言,這場風波無疑增加了在美上市中概股的不確定性。除了關注公司的基本面和業績,還必須密切留意監管層的動態、中美談判的進展以及公司自身的應對措施。這提醒著所有參與全球資本市場的參與者,金融投資不僅僅是數字的遊戲,更是宏觀政治、監管環境和地緣關係複雜交織下的產物。這場「除牌」危機,就像懸在市場上方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時刻提醒著人們,在看似自由流動的全球資本背後,隱藏著難以預測的風險與挑戰。這也促使市場思考,未來全球資本市場的格局是否會因此而改變,形成一個更加割裂、區域化的新常態。這個問題,將需要時間來給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