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業安全獎勵計劃提升職安健意識 或者 勞工處推動建造業安全獎勵計劃

香港建造業作為支撐城市發展的重要支柱,長期面臨職業安全與健康(職安健)的挑戰。勞工處近年積極推動多項措施,其中「建造業安全獎勵計劃」已成為提升行業安全文化的關鍵平台。2025年5月4日舉行的第二十五屆頒獎典禮,不僅創下參賽數目新高,更首次將棚業安全認證納入制度化框架,反映當局對深化職安健改革的決心。

論點一:獎勵計劃的結構性影響力

「建造業安全獎勵計劃」透過分層表揚機制,涵蓋總承建商、次承判商至前線工友的全產業鏈參與。今年報名數量突破歷年紀錄,顯示企業逐漸將安全管理視為核心競爭力。這種由官方背書的榮譽體系,實質推動了「預防性管理」取代傳統被動式合規檢查的模式轉變。

勞工處特別強調前線工友的表揚比例提升,此舉直接強化基層從業者的參與感。透過公開頒發個人獎項,不僅肯定其遵守安全規範的行為,更形成同儕間的示範效應——這種心理激勵機制比單純罰則更具持久影響力。例如,前線工友在日常工作中若能積極參與安全管理,並且在實際操作中展現出色的安全意識,便能獲得獎勵。這不僅激勵了個人,也促使整個團隊更加注重安全。此外,企業在報名參加獎勵計劃時,需要提交詳細的安全管理報告,這些報告將成為評估企業安全管理水平的重要依據。通過這種方式,企業在追求獎項的同時,也在不斷提升自身的安全管理水平。

論點二:棚業安全的制度創新

針對高風險的吊棚作業,勞工處成功促成跨行業合作:保險界提供保費優惠誘因、建造業議會制定技術標準、職安局負責培訓認證。這種公私協作模式被制度化為「註冊專門行業承造商制度」的第21個指定類別,意味著吊棚工程承包商必須通過第三方認證才能投標政府項目。

此制度設計巧妙結合市場機制與監管要求——通過認證的企業可降低保險成本並取得投標資格;未達標者則面臨商業競爭壓力自然淘汰。據報導已有超過百家棚商主動申請認證,顯示經濟誘因較行政命令更能驅動企業自主升級。此外,這種制度創新不僅提升了吊棚作業的安全標準,還促進了行業內的技術進步。企業在申請認證過程中,需要接受嚴格的技術評估和培訓,這些過程有助於提升企業的技術水平和管理能力。同時,通過第三方認證,可以確保評估結果的公正性和透明性,避免內部評估中的偏見和腐敗。

論點三:科技賦能的安全管理革新

雖然現有報導未具體提及技術應用細節,但從國際趨勢觀察,「智慧工地」(Smart Site)概念正逐步導入香港建造業。例如穿戴式傳感器可即時監測工人體徵數據;無人機巡檢能快速識別高空作業風險;BIM(建築信息模型)技術可在施工前模擬潛在危險場景。

這些技術若與現行獎勵計劃結合,將產生疊加效應——企業投入智能設備的成本可轉化為評分優勢;而系統自動採集的數據更能客觀反映真實安全管理水平,避免人為評核偏差。未來若能增設「科技應用專項評比」,或可加速產業數位轉型步伐。例如,企業可以通過引入穿戴式傳感器,實時監測工人的健康狀況,及時發現潛在的健康風險,從而採取預防措施。無人機巡檢技術可以在高空作業中提供更全面的監控,減少人工巡檢的風險。BIM技術則可以在施工前模擬各種潛在的危險場景,幫助企業提前制定應對措施,降低施工過程中的風險。這些技術的應用不僅提升了安全管理水平,還能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成本。

結論與展望

第二十五屆頒獎典禮象徵香港職安健治理進入新階段:從單向監管轉向多元共治、從懲罰導向轉向激勵相容、從人工管理邁向智慧預警。特別是將保險金融工具引入安全管理領域的做法,開創了亞洲地區的先例。

隨著北部都會區等大型基建啟動,「註冊專門行業承造商制度」有必要擴展至更多高風險工序領域(如隧道工程或重型機械操作)。同時建議參考新加坡WSH Act經驗立法明確「盡職免責」條款——只要企業完整實施經認證的安全管理系統即可免除部分刑責——如此方能真正建立預防為主的文化生態系。這樣的制度設計不僅能夠提升企業的安全管理水平,還能促進行業的健康發展。通過制度化的安全管理,企業可以更加注重安全,減少事故的發生,從而提升整個行業的安全水平。此外,這種制度設計也能夠促進企業之間的競爭,推動技術進步和管理創新。未來,隨著更多高風險工序領域的加入,這一制度將會更加完善,為香港建造業的安全管理提供更強有力的保障。

資料來源:

[1] www.info.gov.hk

[2] hk.on.cc

[3] www.wenweipo.com

[4] news.rthk.hk

[5] gbcode.rthk.hk

Powered By YOHO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