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萬裝修變惡夢 苦主怒控師傅

裝修是人生大事,特別是新屋裝修,承載著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然而,當這份期待遇上現實中的種種波折,甚至演變成一場勞心勞力的糾紛,那份心力交瘁,恐怕非親身經歷者難以體會。《東張西望》近期報道的個案,正是一個血淋淋的例子:苦主陳小姐豪擲130萬裝修新屋,換來的卻是一肚子的氣,最終與裝修師傅「一拍兩散」,情況令人同情。

裝修夢的破滅:從信任到心碎

陳小姐的故事,始於對新屋裝修的滿懷希望。她透過朋友介紹認識了裝修師傅「阿佳」,原以為透過人脈找到的師傅會更可靠,Initial的報價是96萬,涵蓋了整個工程和傢俱。然而,工程進行期間,費用不斷攀升,最終飆升至130萬。費用的增加固然令人擔憂,更讓人焦慮的是工程進度的一再延誤。

無止盡的拖延:暑假前交樓成泡影

根據陳小姐的描述,工程從2023年9月開始,原定希望在暑假前完工。師傅「阿佳」也曾信誓旦旦地保證「暑假前搞唔掂畀你,唔係你死,係我死啊!」然而,這句承諾最終化為泡影。交樓日期一拖再拖,理由五花八門,從「返大陸買料」需時,到「下屬走佬」人手不足,甚至聲稱「家人離世」和「確診流感」而無法開工。這些藉口聽在苦主耳裡,無疑是火上加油,將陳小姐的耐心消磨殆盡。

信任的崩塌:謊言與現實的差距

一次又一次的延遲和各種理由,讓陳小姐對師傅的信任逐漸崩塌。她曾提出在香港購買所需材料,希望加快進度,但師傅卻堅持要從大陸運送油漆,並聲稱需要「行船路過」,這一等就是兩個禮拜。當人手不足的問題出現時,陳小姐也曾表達理解,然而接踵而來的「家人離世」和「確診流感」等理由,讓她感到難以接受。這些說辭是否屬實難以查證,但在裝修進度嚴重滯後的情況下,這些理由更像是一種拖延的藉口,讓苦主感到被敷衍甚至欺騙。

衝突升級:從協商到「一拍兩散」

面對遙遙無期的完工日和不斷增加的費用,陳小姐的氣憤可想而知。她最終決定「一拍兩散」,不再寄望於這位師傅。當《東張西望》節目組陪同陳小姐致電師傅「阿佳」時,起初雙方態度尚算平靜,師傅還稱呼陳小姐為「老闆娘」。然而,對話很快陷入混亂。師傅聲稱是陳小姐不讓他開工,而陳小姐則要求他解釋為何工程延誤。師傅的回應是讓陳小姐選擇:「一係開門畀我做就做,唔做就話我聽」,並表示不想與她通電話。

羅生門:各執一詞的爭辯

當節目主持梁敏巧接過電話嘗試了解情況時,師傅「阿佳」又提出了新的說法,聲稱自己被人「走數」,並指陳小姐在3月中旬報警,並拔走了鎖匙,阻止他繼續施工。然而,陳小姐立即反駁了這些說法。這場電話對話,雙方各執一詞,充滿了火藥味,最終師傅掛斷了電話,矛盾徹底激化。 這場「羅生門」式的爭辯,反映了裝修糾紛中常見的困境:缺乏清晰的記錄和溝通,導致雙方對事件的發生經過和責任歸屬各持己見,難以達成共識。

裝修糾紛的深層次問題:信任與保障

陳小姐的遭遇,並非個別案例。裝修糾紛在香港屢見不鮮,涉及的金額可大可小,輕則影響入住時間和心情,重則導致嚴重的經濟損失和法律糾紛。這背後反映了裝修行業的一些深層次問題。首先,行業缺乏有效的監管和標準化。儘管有一些行業協會,但約束力有限,消費者難以辨別師傅的資質和信譽。其次,合約條款模糊不清或缺乏法律效力。很多裝修工程僅憑口頭協議或簡單的報價單,一旦出現問題,權責難以界定,維權困難。此外,部分不良師傅缺乏職業道德,以各種藉口拖延工期、增加費用,甚至中途「爛尾」,讓苦主蒙受損失。

如何避免裝修陷阱?給苦主的建議

陳小姐的案例給廣大正在或準備裝修的市民敲響了警鐘。雖然無法完全杜絕裝修糾紛的發生,但可以採取一些措施來降低風險:

  • 謹慎選擇師傅: 盡量透過可靠的渠道尋找有良好口碑和信譽的裝修公司或師傅。可以參考親友的推薦,或尋找有行業認證的平台。但即使是朋友介紹,也應保持警惕,做好背景調查。
  • 簽訂詳細合約: 務必簽訂正式的書面合約,明確工程範圍、材料品牌和規格、工期、付款方式和節點、違約責任等。合約條款應盡可能詳細,避免模糊不清的表述。如有需要,可以請專業人士協助審核合約。
  • 設立清晰的付款節點: 將工程款項分期支付,並與工程進度掛鈎。避免一次性支付大筆款項,特別是工程初期。每個付款節點都應對應明確的工程驗收項目。
  • 保留所有文件和溝通記錄: 將所有報價單、合約、付款憑證、工程變更記錄、與師傅的溝通記錄(包括訊息、錄音等)妥善保存。這些都是日後維權的重要證據。
  • 定期驗收: 在工程進行期間,應定期到現場查看進度,並對已完成的部分進行驗收。發現問題及時提出,並要求師傅修正。
  • 尋求第三方協助: 如果與師傅發生爭執,可以考慮尋求第三方調解服務,例如消費者委員會或相關行業協會。如果情況嚴重,可能需要諮詢律師,通過法律途徑解決。

維權之路的艱辛與無奈

對於已經陷入裝修糾紛的苦主而言,維權之路往往艱辛且漫長。除了追討經濟損失,更要承受精神上的壓力和煎熬。陳小姐最終選擇「一拍兩散」,意味著她可能需要重新尋找師傅接手爛尾的工程,這不僅會增加額外的費用,更會讓整個裝修工期進一步延長。同時,她也可能需要通過法律途徑向原來的師傅追討損失,這涉及訴訟程序、蒐集證據等,耗時耗力。

社會的關注與反思

《東張西望》對裝修糾紛的持續關注,反映了這一問題的普遍性和重要性。這些案例提醒著我們,在追求美好家居的同時,也需要提高警惕,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社會各界也應對裝修行業的亂象進行反思,思考如何加強監管、提升行業質素、建立更完善的糾紛解決機制,讓消費者在裝修過程中能夠更加安心和有保障。畢竟,一個溫馨舒適的家,不應建立在無盡的煩惱和心碎之上。陳小姐的故事,是無數裝修苦主的縮影,他們的遭遇值得我們深思和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