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方放蛇捉白牌車 兩司機被拘
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交通網絡發達,但非法載客的「白牌車」問題長期困擾執法部門。這些白牌車通常是私家車,未經合法註冊,卻被用來載客取酬,不僅危害道路安全,也侵蝕了合法出租車行業的生存空間。近日,警方加強打擊力度,新界南總區交通部於5月5日採取「放蛇」行動,在荃灣及青衣區拘捕兩名涉嫌駕駛私家車非法載客取酬的司機。此類行動不僅關乎道路安全與保險權益保障,更涉及跨境交通樞紐的秩序維護。本文將剖析執法策略、法律框架與社會影響三大面向。
—
執法策略:喬裝取證與科技應用
是次行動中,警員假扮旅客透過網約平台聯絡司機,從荃灣及青衣登車前往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全程蒐證後即場拘捕涉案者。這種主動出擊模式有別於傳統路檢抽查,能直接掌握交易證據,提高了打擊非法載客的成功率。值得關注的是,警方近期在不同區域採用差異化戰術——例如新界北總區於5月2日在屯門截獲包括Tesla在內的兩輛白牌車,顯示執法範圍正從口岸延伸至社區內部。這種多點開花的策略,讓非法載客司機無處遁形,增強了執法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技術層面而言,「放蛇」行動需精準規劃路線與通訊監控。據悉部分行動會限定10公里內短途行程,既降低行動風險,亦提高偵測頻率。此外,涉案車輛多屬新型號私家車(如Tesla),反映犯罪工具升級趨勢對偵查技術提出更高要求。警方需不斷更新技術手段,以應對這些新型號車輛的隱蔽性和行動靈活性,確保打擊行動的成功。
—
法律框架:條例適用與刑責界定
根據《道路交通條例》第52(3)條,「利用汽車作非法出租或取酬載客用途」最高可處罰款10,000港元及監禁6個月;若涉及「沒有第三者保險而使用車輛」,刑罰更可達監禁12個月及罰款25,000港元。實務上,檢控需證明「取酬意圖」,故乘客證供與電子支付紀錄成為關鍵證據。這些法律條文為打擊白牌車提供了堅實的法律基礎,但實際操作中仍需注意證據的完整性和合法性。
值得探討的是現行法例對網約平台的規管缺口。涉案司機多透過手機應用程式接單,但平台責任尚未明確立法規範。比較澳門已實施《輕型出租汽車(電召)客運規章》,要求預約服務持牌經營,香港在此領域的法律更新明顯滯後。為了更有效地打擊白牌車,香港應考慮加強對網約平台的監管,明確其責任和義務,防止平台成為非法載客的工具。
—
社會影響:安全隱患與行業衝擊
白牌車缺乏商業登記及定期驗車程序,機械故障風險倍增;更嚴重的是保險失效問題——一旦發生事故,乘客將無法索償。從經濟層面觀察,合法出租業界每年因黑市競爭損失逾億計收入;運輸署數據顯示2023年跨境出租服務投訴量同比上升17%,主要涉及無牌營運糾紛。這些問題不僅影響了合法出租車行業的生存,也對乘客的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
然而,需求端的矛盾不容忽視:港珠澳大橋開通後,旅客量激增,衍生出龐大的接駁需求。現有公共交通未能全面覆蓋非繁忙時段的服務缺口,部分學者建議參考新加坡模式,推出分級制牌照制度,容許特定時段營運以疏導需求壓力。這樣的制度可以在保障安全的同時,滿足市場需求,平衡合法出租車行業的利益與乘客的方便性。
—
結論
警方連串打擊行動揭示白牌車問題已進入科技化、組織化階段,需要跨部門協作應對。長遠而言,除加強刑責外,更需完善網約平台監管機制,並推動彈性發牌制度,平衡市場需求與安全保障的雙重目標,方能根治此頑疾,維護香港法治形象的核心價值觀。未來,香港應加強對白牌車的打擊力度,並通過法律和技術手段,確保交通秩序的穩定和乘客的安全。
資料來源:
[1] www.wenweipo.com
[3] news.tvb.com
[4] news.mingpao.com
[5] www.hk01.com
Powered By YOHO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