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非遺月開鑼 百項文化瑰寶展風華

文化之月,非遺薈萃:首屆「香港非遺月」的深度前瞻

香港,這座光影交織的國際都會,不僅有著聞名遐邇的現代化景觀,更蘊藏著豐富而多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代代相傳的技藝、習俗和表演,如同城市的脈搏,跳動著獨特的歷史印記。為了讓這些寶貴的文化瑰寶得以弘揚與傳承,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將於下月隆重推出首屆「香港非遺月」,這不僅是一場文化的盛宴,更是城市尋根溯源、重塑文化自信的重要一步。

璀璨序章:開啟非遺探索之旅

「香港非遺月」以「香港處處有非遺」為主題,預計將吸引不少於10萬人次參與。 這項盛事將涵蓋超過100個香港和內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內容包羅萬象,從動態的表演藝術到精妙的手工技藝,從熱鬧的節慶習俗到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連的飲食文化,務求讓市民和旅客都能親身感受非遺的魅力。

康文署非遺辦館長岑佩玉表示,這次「香港非遺月」的本地和內地項目比例約為一半一半,旨在促進兩地文化交流,共同推廣非物質文化遺產。 透過一系列精心策劃的活動,非遺將不再是束之高閣的學術概念,而是貼近生活、觸手可及的鮮活體驗。

多元呈現:逾百非遺項目爭相輝映

「香港非遺月」的活動內容可謂精彩紛呈,涵蓋表演、工作坊、導賞團等多元形式。 其中,非遺表演將超過80場,互動體驗攤位多達60個,還有20個「非遺精華遊蹤」導賞團。 這些活動將集中呈現眾多為人熟知的非遺項目,例如粵劇、舞麒麟、南音、陸上扒龍舟等,讓參與者有機會近距離欣賞和體驗這些傳統文化的精髓。

值得一提的是,「非遺精華遊蹤」導賞團將覆蓋香港六個不同地區,包括油尖旺、荃灣、大埔、沙田、東區和離島區。 這種分區導賞的設計,不僅讓參與者了解不同社區的非遺文化,更能深入探索非遺與在地生活的緊密聯繫。 無法親身參與導賞團的市民,也可透過非遺辦網站瀏覽地圖指南和影片,進行一場線上的非遺探索之旅。 此外,非遺辦正與旅發局合作,計劃讓境外旅客也能參與油尖旺區的導賞團,進一步向國際推廣香港的非遺文化。

活動亮點:四大嘉年華與主題活動

「香港非遺月」期間,將舉辦一系列主題嘉年華及同樂日,為盛事增添熱鬧氣氛:

  • 開幕典禮暨非遺嘉年華: 將於5月31日及6月1日假香港文化中心露天廣場舉行,以「非遺節慶遍香江」為主題,帶來長洲飄色匯演、粵劇選段、英歌、舞龍舞獅等精彩表演,並設有葉問詠春、西貢坑口客家舞麒麟、海陸豐/鶴佬水上人傳統婚嫁儀式中的陸上扒龍舟(龍船舞)等工作坊及攤位。
  • 「非遺無限∞」同樂日: 訂於6月14日及15日假香港非遺中心(位於三棟屋博物館)舉行,主題為「傳統與創新」,活動內容包括非遺時裝秀、舞麒麟、廣東音樂、南音等表演,以及吹糖技藝、線面技藝、香港中式服裝製作技藝等傳統手工藝工作坊。
  • 「躍動非遺」: 將於沙田新城市廣場及沙田大會堂舉辦,主題為「非遺相遇香港X江西」。 活動將帶來贛南採茶傳統小戲、興國山歌、薄扶林舞火龍、木偶戲、客家山歌等表演,並設有江西省非遺攤位、鋪金箔技藝、毛筆製作技藝、活字印刷技藝等工作坊及攤位。 非遺辦事處亦將融入香港相關的客家文化展示,促進香港與江西非遺的交流和教育活動。
  • 「嚐賞非遺」嘉年華: 預計於6月28及29日舉行,主題聚焦「非遺飲食文化」。 活動將邀請全港食肆參與「舌尖上的非遺:傳承與創新—非物質文化遺產食肆推廣計劃」,鼓勵食肆採用非遺清單上與飲食文化有關的製作技藝烹調食材,推廣非遺飲食文化,加深市民對融入日常生活的非遺傳統技藝的認識。

此外,康文署亦會聯動轄下的博物館、圖書館及表演場地,積極策劃及舉辦各類展演、體驗式活動、節慶活動、展覽導賞、講座等,多角度及多元化地向大眾推廣非遺。

保護與傳承:非遺工作的基石

「香港非遺月」的舉辦,是香港特區政府在保護及推廣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持續努力的體現。 自《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於2006年在香港生效後,政府便積極展開非遺普查、編製清單及代表作名錄等基礎性工作。 2014年公布首份「香港非遺清單」涵蓋480個項目,2017年公布首份「香港非遺代表作名錄」涵蓋20個項目。 值得一提的是,粵劇早於2009年已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成為世界級非遺項目。

政府一直致力提升社會對非遺的認知,並透過設立香港非遺中心、非遺創意館等展覽設施,以及舉辦各類教育推廣活動,向公眾介紹和推廣非遺。 非遺資助計劃的設立,更是支持本地團體和人士進行非遺保護、研究、教育、推廣和傳承工作的重要舉措。 透過「社區主導項目」和「伙伴合作項目」,鼓勵社會參與,支持非遺傳承人及團體的傳承工作。

未來展望:非遺的活力與生命力

首屆「香港非遺月」的啟動,無疑為香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注入了新的活力。 透過結合本地與內地非遺項目,加強交流合作,不僅能擴闊市民的視野,更能提升香港非遺的國際影響力。 期望未來能有更多團體參與合辦非遺月活動,共同推動非遺的傳承與發展。

非遺的生命力在於「活態傳承」,它不是靜止的展品,而是與人們的生活緊密相連、不斷演變的文化實踐。 「香港非遺月」正是提供了一個絕佳的平台,讓這些寶貴的文化資產得以在當代社會中繼續蓬勃發展,並引發公眾對非遺的關注和重視。 透過親身參與、體驗和學習,下一代將能更好地認識、尊重和傳承這些屬於香港、屬於中華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文化漣漪:非遺月的深遠意義

首屆「香港非遺月」的意義不僅在於豐富市民的文化生活,更在於加強香港的文化自信,凝聚民族文化意識。 在這個資訊爆炸、文化多元的時代,回歸本土,深入了解和珍視自己的文化根源,顯得尤為重要。 非遺作為一個民族的精神寫照,是歷史沉澱的智慧結晶,更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重要橋樑。

透過「香港非遺月」,希望能在全港營造關注保護非遺的社會氛圍,讓「香港處處有非遺」的主題深入人心。 當市民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感受到非遺的存在與價值,當這些傳統技藝和習俗得以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煥發新的生機,香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才能真正實現永續傳承,並在國際舞台上展現其獨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