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存款保險法立法進展:人行推動研究

中國人民銀行近期提出研究推進《存款保險法》立法工作,這一舉措標誌著中國金融安全網建設進入了深化階段。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自2015年實施存款保險制度以來,已經形成了覆蓋所有吸收存款的銀行業金融機構的保障體系。此次立法動向不僅關乎數十萬億居民儲蓄的安全邊際,更涉及金融風險處置機制與市場化退出路徑的制度化設計。本文將從法律框架完善、風險防控升級及國際經驗借鑑三方面剖析其深層意義。

一、法律框架完善:從行政規章到國家立法

現行《存款保險條例》屬於國務院行政法規層級,存在賠付標準僵化(如50萬元限額自2015年未調整)、早期糾正權限模糊等侷限性。立法升級後可望明確三項核心機制:

  • 差異化費率制度:參考美國FDIC模式實施基於機構評級的差別費率,強化市場約束效應。這意味著,不同風險等級的銀行將支付不同的保險費率,從而促使銀行更加注重風險管理,降低道德風險。
  • 風險最小化處置原則:賦予存保機構直接接管問題銀行的權力,避免「大而不能倒」引發道德風險。這一措施將有助於在銀行出現問題時,能夠迅速介入,減少對金融系統的衝擊。
  • 跨境協調機制:針對中資銀行海外分支機構制定特殊條款,防範國際傳染性風險。這對於維護全球金融穩定具有重要意義,特別是在跨境資金流動頻繁的今天。
  • 此舉將與《商業銀行法》和《企業破產法》形成銜接閉環,解決現行制度下司法重整程序與行政處置並存的矛盾。這樣的改變將使存款保險制度更加完善,能夠更好地應對各種金融風險。

    二、風險防控升級:構建全週期管理鏈條

    從近期人行政策組合觀察(如2024年9月預告降準0.5%、逆回購利率下調0.2%),貨幣寬鬆週期疊加不良貸款壓力(部分區域中小銀行不良率突破3%),亟需存保制度發揮「穩定器」功能。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早期介入標準量化:通過CAMELS評級系統動態監測資本充足率、資產質量等指標。這一系統能夠及時發現銀行的風險隱患,從而採取相應的預防措施。

    數字化預警平台建設:整合4000餘家參保存款類機構的流動性數據實時監測。這將有助於提高風險預警的準確性和及時性,從而更好地應對潛在的金融風險。

    壓力測試常態化:模擬極端情境下的賠付能力儲備(當前基金總額約800億元)。這一措施將有助於確保存保基金在極端情況下仍能發揮作用,保障存款人的權益。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度報告》顯示主要商業銀行通過壓降存款付息率(同比降0.15個百分點)優化負債結構,這為存保基金的可持續運作創造了有利條件。這一舉措不僅降低了銀行的資金成本,還提高了銀行的盈利能力,從而增強了銀行的抗風險能力。

    三、國際經驗鏡鑑:「付款箱」到「損失分擔者」的角色進階

    比較美歐成熟模式可發現三大趨勢值得關注:

    | 國家 | 賠付上限 | 費率區間 | 危機處置權限 |
    |————|—————-|————|———————–|
    | 美國(FDIC) | $25萬美元 | 1-40基點 | 可直接接管問題機構 |
    | EU(EDIS) | €10萬歐元 | 0-30基點 | 需成員國協同決策 |
    | *中國(擬)* | *待調整* | *差異分檔* | *有限度司法優先權* |

    特別在2008年金融危機後,「生前遺囑」機制被廣泛採納——要求系統重要性銀行預設自救債券發行計劃。這種市場化處置理念或將影響中國立法取向。這一機制要求銀行在正常情況下就要準備好應對危機的資金,從而減少政府的干預,提高市場的自主性。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跨境理財通擴容至私募基金領域,「一行兩會」監管協同難度提升。《存款保險法》若能在跨境資金流動異常情形下設定臨時性保障條款(如港幣定存最高3.1厘產品納入覆蓋範圍),將有效維護區域金融穩定。未來需警惕的是過度保障可能削弱市場紀律——這需要精準平衡「零擠兌恐慌」與「適度風險定價」之間的微妙關係。

    [1]: 《存款保險條例》實施九年來首次啟動重大修訂程序
    [2]: 《人行幣策》表列人民銀行貨幣政策一覽,鉅亨網2025/05/06
    [3]: HKEX披露文件顯示主要商業銀行成本收入比同比下降2.04個百分點
    [4]: FDIC在2008年後獲得有序清算授權(OLA)
    [5]: HKET報道香港五家银行提供12個月港元定存最高3.1厘,2025/04/24

    資料來源:

    [1] www.etnet.com.hk

    [2] wealth.hket.com

    [3] news.cnyes.com

    [4] www1.hkexnews.hk

    [5] www.hkexnews.hk

    Powered By YOHO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