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翁化白骨|停綜援致悲劇

香港一處公共屋邨單位內,一名八旬獨居長者被發現時已化為一堆白骨,這起悲劇令人心痛,也再次敲響了社會安全網的警鐘。據悉,這位老伯自今年一月起便停止領取綜合社會保障援助(綜援),隨後也積欠租金長達三個月,最終在房屋署職員上門追租時,這起「獨居老人孤寂離世,化骨無人知」的悲劇才被揭發。 社區組織協會對此表達深切關注,並指出事件可能與老伯未主動辦理綜援續期手續有關,同時也質疑負責審批的社署前線人員缺乏識別隱蔽長者的敏感度。 這宗不幸事件,不單是一個老人的逝去,更是我們社會在照顧獨居長者和隱蔽長者方面存在的漏洞的殘酷寫照。

寂靜的告別:被遺忘的角落

這宗發生在葵涌石籬一邨的悲劇,主角是一位83歲的獨居長者。 他獨自居住在涉事單位長達25年,患有糖尿病和高膽固醇等長期疾病,需要定期覆診。 然而,自今年一月起,他停止領取綜援,緊接著從二月開始欠租。 房屋署在多次嘗試聯繫未果後,於七日派員上門追租,破門而入後,才赫然發現老伯已經倒斃在廁所馬桶上,身體已嚴重腐化,僅剩一副白骨。 這顯示老伯已經離世一段時間,而這段時間裡,沒有任何人發現他的異常,直至因為欠租問題才讓事件曝光。 屋內財物完整,沒有打鬥痕跡,初步排除他殺可能,死因仍有待進一步調查釐清。 令人唏噓的是,一個生命在如此孤寂的環境中消逝,直到化為白骨,才被這個世界「看見」。

綜援停發的制度盲點?

社區組織協會幹事阮淑茵對此事件表達關注,她推測老伯停止領取綜援的原因,可能與未主動處理綜援續期手續有關。 綜援通常每年需要續期一次,雖然社署內部理應有系統提醒職員協助申請者更新資料,但根據社協的經驗,有時社署職員未必會及時處理,可能出現「福利停咗就由佢停」的情況。

阮淑茵進一步指出,負責審批綜援的前線人員並非社工,他們可能缺乏識別隱蔽或缺乏支援的長者的敏感度。 她倡議從制度上進行改革,加強對前線人員的培訓,以期「挖掘」出更多隱蔽長者。 翻查資料,社署在處理綜援申請或續期時,確實會安排約見申請人並進行家訪,核實資料並了解其他福利需求,如有需要會轉介社工跟進。 然而,這起事件暴露了在實際操作中可能存在的不足。

房屋署的無奈與社會的遺漏

面對獨居長者倒斃單位的情況,房屋署表示自二月起死者便沒有交租,職員曾多次透過電話、不同時段的家訪、發出通知書以及聯絡社會福利署等途徑嘗試聯繫戶主,但都未能成功。 署方也指出,職員每次家訪拍門時都沒有發現異常情況,也沒有聞到異味。 由於戶主從未提供其他聯絡人的方法,房屋署職員也無法聯繫到其親友。 房屋署的說法或許反映了他們在現行機制下的努力,但也同時突顯出獨居長者與外界聯繫的薄弱,以及在緊急情況下難以觸及的困境。

隱蔽長者的冰山一角

這起悲劇再次將「隱蔽長者」的問題推到公眾眼前。 隱蔽長者泛指與社會隔離,有需要但不懂尋求協助的長者。 他們可能因為各種原因,如缺乏家庭支援、社交生活匱乏等,而未被現有的社區支援網絡所發現。

過去,香港曾發生多宗「孤獨死」個案,這些事件與當局對老人保障措施側重於安老院舍和設施,而忽略了主動發掘社區中隱蔽長者有關。 社區組織協會等非政府組織一直在社區中積極尋找隱蔽長者,透過「洗樓」、擺街站等方式,希望建立關係,提供協助。 然而,這項工作充滿挑戰,敲開陌生人的家門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如何維繫關係,讓這些長者願意接受幫助。

制度改革與前線培訓的迫切性

這起八旬翁化白骨的悲劇,無疑是社會安全網出現裂痕的訊號。 關注團體和專家呼籲從制度上做出改變,加強對負責處理綜援等社會福利的前線人員的培訓,提高他們識別隱蔽長者的敏感度。 現時,政府主要依靠受資助的非政府福利機構來接觸和發掘隱蔽長者,但並未掌握實際的隱蔽長者數字。 雖然政府有義務做好相關統計和支援工作,但將責任完全外判給非政府組織可能存在不足。 除了增加撥款,政府或許應該考慮增聘人手直接執行外展工作,加強地區支援,建構更緊密的社會安全網。

結語:不該發生的悲劇

八旬翁化白骨的事件,令人悲痛。 它提醒我們,在繁華都市的角落,仍有許多獨居長者生活在孤寂之中,他們可能因為各種原因與社會脫節,甚至在離世後也無人知曉。 這不僅是個人的悲劇,更是整個社會的悲哀。 我們需要深刻反思現有的社會福利制度和服務模式,找出並填補漏洞,特別是加強對前線人員的培訓,提高他們識別和接觸隱蔽長者的能力。 同時,作為社會的一份子,我們也應該多加關心身邊的獨居長者,伸出援手,避免類似的悲劇再次發生。 每一個生命都值得被溫柔對待,不該在孤寂中迎來如此淒涼的告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