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字號創新求變 港商如何再創高峰
隨著香港經濟結構轉型與消費模式變革,許多承載著集體記憶的本土老字號正面臨生存危機。以海皇粥店為例,這家創立於1992年、曾擁有30餘間分店的港式粥品連鎖品牌,在2025年宣告全線結業,不僅象徵著一個餐飲時代的終結,更折射出傳統企業在數位時代轉型困境。本文將深入探討老字號企業如何透過創新策略突破發展瓶頸,在保留文化底蘊的同時實現商業價值的可持續發展。
老字號的時代困境與轉型必要性
近年香港零售餐飲業面臨結構性挑戰,根據2025年統計數據顯示,本地餐飲業總收益較疫情前仍下跌15%,其中中式餐館更錄得20%的跌幅。市場環境惡化導致包括「過江龍」餐廳、傳統茶記在內的多個連鎖品牌相繼結業,僅2025年上半年就有超過10家知名食肆退出市場。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結業潮中不乏營運數十年的老字號,反映傳統經營模式已難以適應當代消費需求。
文化場所同樣遭遇生存危機,擁有53年歷史的新光戲院於2025年結束營運,引發社會對文化保育的熱議。這些案例顯示,老字號的存續問題已超越單純的商業範疇,涉及城市文化認同與集體記憶的延續。在全球化與數位化的雙重衝擊下,老字號必須找到傳統與創新之間的平衡點。
創新轉型策略的多維度實踐
產品與服務革新
老字號可透過「經典再造」策略實現產品升級,例如:
– 開發符合現代健康理念的低糖、低脂版本傳統食品
– 推出融合菜系創新產品,如港式點心與異國風味結合
– 導入智慧點餐系統與數位支付,提升服務效率
品牌敘事與體驗營造
– 運用AR技術重現老店歷史場景,打造沉浸式消費體驗
– 開設品牌博物館或工坊,展示傳統工藝製作過程
– 與本地藝術家合作開發文創周邊,延伸品牌價值鏈
商業模式創新
– 發展訂閱制服務,提供定期配送的經典產品組合
– 建立會員數位社群,強化顧客黏性與互動
– 開拓B2B市場,為企業客戶提供定制化傳統美食方案
政策支持與社會協作體系構建
政府層面可建立多層次扶持機制:
社會協力方面:
– 大專院校開設傳統技藝傳承課程,培養新生代從業者
– 媒體策劃老字號專題報導,提升社會關注度
– 消費者發起「懷舊消費」運動,支持優質本土品牌
永續發展的平衡之道
老字號轉型的核心在於把握「變與不變」的辯證關係:
– 堅守核心:保留傳統工藝精髓與品牌精神
– 創新形式:在產品呈現、服務模式上大膽突破
– 文化賦能:將品牌故事轉化為競爭優勢
香港城市大學商學院研究顯示,成功轉型的老字號普遍具有三大特質:數位化程度高(78%)、產品線創新(65%)、善用社群媒體(89%)。這說明傳統企業必須積極擁抱變革,方能突破發展困局。
結語:老字號的轉型之路需要企業主體、政府部門、社會組織與消費者的共同參與。透過建立創新生態系統,這些承載城市記憶的文化載體不僅能夠延續商業生命,更將成為香港獨特文化軟實力的一部分。在快速變遷的時代中,守正創新或許是老字號重獲新生的最佳註解。
資料來源:
[1] www.hkcd.com.hk
[5] www.youtube.com
Powered By YOHO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