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禁員工用DeepSeek
AI浪潮下的漣漪:微軟為何對DeepSeek說「不」?
在這場由人工智慧(AI)掀起的科技巨變中,各家巨頭的動作總是牽動著產業的神經。微軟,這位在AI領域扮演重要角色的玩家,近期卻對一家嶄露頭角的新創公司DeepSeek,發出了員工禁用的指令,這不禁讓人好奇,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微軟如此謹慎?這背後又隱藏著怎樣的AI產業暗潮?
合作夥伴的疑慮
表面上看,微軟與DeepSeek的關係似乎不錯。今年初,微軟才剛宣布將DeepSeek研發的R1模型納入旗下的Azure AI平台與GitHub工具中,這代表著雙方在技術層面的合作。 然而,這次的禁用令卻像一道突來的閃電,劃破了看似和諧的局面。
據彭博社報導,微軟和其重要的技術夥伴OpenAI正在聯合調查一起資料外洩事件。 知情人士透露,微軟的安全研究人員在去年秋季發現,有與DeepSeek相關的個人或團體,可能透過未經授權的方式,利用OpenAI的應用程式程式介面(API)竊取了大量數據。 軟體開發者通常需要付費才能取得API使用許可證,將OpenAI的專有AI模型整合到自己的應用中。 作為OpenAI的技術合作夥伴和最大投資者,微軟已將這一情況通知了OpenAI。
OpenAI方面也聲稱,公司發現DeepSeek透過「蒸餾」(distillation)技術使用其模型的一些證據。 所謂的「蒸餾」,是一種將較大、功能較強模型的知識,提煉至較小模型的技術,目的是讓較小模型在性能更好、成本更低的基礎上,獲得類似的結果。 簡單來說,OpenAI認為DeepSeek可能利用了他們的技術輸出來開發自己的模型。
外界的質疑與爭議
DeepSeek的崛起,確實引發了矽谷的熱議。這家中國大陸的AI新創公司以低成本推出高性能AI模型,一度威脅到美國在AI領域的地位。 然而,伴隨而來的也有質疑聲浪。有中國及海外網友在實際使用DeepSeek進行論文寫作和問答時發現,DeepSeek產生的內容與ChatGPT高度相似,甚至格式都一樣。 更有人直接詢問DeepSeek其技術基礎,DeepSeek也坦承是基於GPT-3.5 turbo。
雖然DeepSeek對此表示無奈,認為「做AI這行誰不是『站在巨人肩膀上』啊?」,並質疑OpenAI的模型並未開源,何來竊取之說。 但這些疑慮與指控,無疑為DeepSeek蒙上了一層陰影。
微軟的謹慎與考量
在這樣的背景下,微軟總裁史密夫確認不允許旗下員工使用DeepSeek,顯然是出於多重考量。首先,對於潛在的資料外洩風險,微軟必須採取預防措施,保護自身的智慧財產權以及與OpenAI的合作關係。其次,DeepSeek被指控使用「蒸餾」技術,如果屬實,這涉及到對既有模型成果的利用問題,可能引發法律和道德層面的爭議。最後,在全球AI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下,技術安全與合規性成為企業必須嚴肅面對的課題。微軟作為一家全球性的科技巨頭,其一舉一動都具有指標意義,對DeepSeek的禁用令,也反映了其在維護自身利益、遵守行業規範以及確保技術安全方面的立場。
安全與創新的平衡點
DeepSeek事件凸顯了在AI快速發展過程中,創新與安全之間的微妙平衡。一方面,新創公司的快速迭代和低成本模型為產業帶來了活力,但也可能在技術來源和數據使用上存在模糊地帶。另一方面,大型科技公司在保護自身技術優勢的同時,也面臨著如何促進開放合作、避免壟斷的挑戰。
這次的事件,或許會促使更多企業重新審視其AI技術的開發流程和合作夥伴關係。對於DeepSeek而言,如何在爭議中證明自身的清白和技術實力,將是其未來發展的關鍵。對於整個AI產業而言,建立清晰的技術使用規範和道德準則,避免不當競爭和侵權行為,才能確保AI技術的健康、永續發展。
未來展望與思考
微軟對DeepSeek的禁用令,是AI爭議浪潮中的一個縮影。隨著AI技術的深入應用,類似的合作與競爭、創新與安全之間的摩擦將會持續出現。這提醒我們,在享受AI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必須關注其背後的技術倫理、數據安全以及潛在的法律風險。
未來,AI產業的發展將不僅僅是技術的比拼,更是規範與信任的較量。各方如何在激烈的競爭中找到合作的空間,如何在追求創新的同時確保安全與合規,將是決定AI未來走向的重要課題。DeepSeek事件,或許正是這場大考中的一道引人深思的題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