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機突檢竹棚 孫玉菡促業界守專業
地盤上的無形危機:從預簽棚紙到無人機監察
工地安全,牽繫著無數家庭的安穩與幸福。然而,近期申訴專員公署的一份調查報告,揭示了建造業安全監管的嚴重漏洞,尤其是有關竹棚搭建的「未搭好已簽棚紙」現象,令人震驚,更凸顯出業界在尊重專業、遵守法規上的缺失。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對此嚴肅回應,並提出將試行無人機突擊監察工地,希望能遏止這種罔顧工人及公眾安全的行為。這不單是技術手段的革新,更是對整個行業職業道德的敲響警鐘。
紙上談兵的安全堡壘
想像一下,在一片忙碌的建築工地上,高聳的竹棚是工人們進行高空作業的重要依託。按照香港現行的職業安全健康機制,在進行涉及竹棚等高風險作業前,必須由合資格檢驗員進行詳細檢查,確認棚架安全無虞後,方可簽署俗稱「棚紙」的安全確認表格,這份文件如同工人的生命通行證。
然而,申訴專員公署的報告卻揭露了令人髮指的現實:部分合資格檢驗員在未確實檢查的情況下,便草率簽署「棚紙」,甚至在竹棚尚未搭建完成之前就預先簽署。 這種行為無異於將工人的生命安全置於極度風險之中,將原本應是安全保障的「棚紙」變成了紙上談兵的具文。報告形容這種做法「荒唐」,絕非過譽。
專業的重量:簽紙如泰山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強調,簽署「棚紙」的責任「如泰山重」,因為這份簽署承載著工人的生命安全。 一份草率的簽名,可能導致無法挽回的悲劇。這種「未檢先簽」或「未搭好已簽」的行為,不僅違背了專業操守,更有可能觸犯虛假文書的刑事罪行。 當局已將相關懷疑個案轉介警方處理,展現了對此類行為零容忍的決心。
申訴專員公署的調查結果令人深思。從2018年至2023年6月,建造業共發生108宗致命意外,其中52宗與高空墜下有關,19宗涉及竹棚。 這些冰冷的數字背後,是破碎的家庭和無法彌補的傷痛。若所有合資格人士都能堅守專業,嚴格執行檢查程序,許多意外本可避免。
科技之眼:無人機的加入
面對傳統巡查可能遇到的「魔高一丈」情況——違規者在檢查人員到場前已及時糾正——勞工處決定引入科技力量。 孫玉菡表示,下半年將試用小型無人機對工地進行突擊監察和蒐證。 這種「突擊」的特性,有助於捕捉地盤真實的安全狀況,讓違規行為無所遁形。
無人機監察不僅能提高執法效率,也能更全面地記錄工地情況,為調查和檢控提供有力的證據。這項措施是提升職安健監管能力的重要一步,也體現了政府利用創新科技保障工人安全的決心。
責任的層層追溯:大判與發展商
除了直接執行任務的合資格人士,地盤的安全責任也牽涉到多個層面。孫玉菡明確指出,地盤「大判」(主要承建商)必須負起責任,即使部分工作外判,責任也不能轉嫁。 至於是否追究發展商的責任,他認為「毋須去到咁遠」,但會繼續與發展商商討,共同確保地盤安全。
香港建造商會強烈譴責「害群之馬」,認為其行為罔顧工人及公眾安全。 商會強調,建築工序繁多,需要清晰界定各持份者的責任,包括業主、顧問公司、承建商、分包商及前線工人,各方都應各司其職,確保安全。 業主在招標時應重視承建商的安全表現而非單純以低價中標,而顧問公司和承建商則須完善風險評估和監管工作。
業界自省與未來展望
申訴專員的報告和孫玉菡的回應,為建造業敲響了警鐘。這不僅僅是個別事件或少數「害群之馬」的問題,更是整個行業需要深刻自省和改革的契機。建立電子平台記錄檢查結果、引入抽查機制、清晰釐定合資格人士的資歷並設立公開名冊,都是申訴專員提出的重要建議,有助於從制度上堵塞漏洞。
竹棚搭建是香港建造業的傳統技術,有著悠久的歷史。 然而,傳統並不意味著可以忽視安全。隨著科技的發展和安全意識的提升,我們有責任為工友提供更安全、更健康的工作環境。 無人機監察只是起點,更重要的是行業文化的改變,讓每一位從業員都能尊重專業、珍視生命,共同築起真正的安全堡壘。
結語:共築安全未來
「未搭好已簽棚紙」的現象,是地盤安全監管體系中的一道裂痕。孫玉菡局長祭出無人機突擊監察的新招,猶如為安全監管裝上了「天眼」。這項措施的試行,預示著未來地盤的安全監管將更加智能化和高效化。然而,科技始終是輔助,最根本的還是人的因素。業界應以此為契機,從上至下,從業主到前線工人,共同樹立「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理念,嚴格遵守法規,尊重專業判斷。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將安全意識內化於心、外化於行,共同為香港建造一個更安全、更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