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隊韓國跳繩賽狂掃52獎牌 世錦賽新制熱身戰

跳躍的奇蹟:香港跳繩隊在韓國賽場的閃耀與革新之路

韓國仁川的跳繩賽場上,香港跳繩隊以一連串令人矚目的表現,狂掃19金13銀20銅,總計52面獎牌,成為賽場上僅次於東道主韓國的隊伍。這不僅是一次獎牌大豐收,更是港隊為即將到來的2025世界跳繩錦標賽進行的一次重要練兵,特別是針對國際跳繩聯合會(IJRU)最新的評分準則進行的實戰測試。這背後的故事,充滿了汗水、策略與對未來的展望。

獎牌背後的拼搏與蛻變

香港跳繩總會今次派出了超過180名運動員參與韓國公開賽,陣容龐大,年齡層廣泛,甚至有年僅5歲的小將參與其中。 賽事匯聚了來自9個國家及地區超過1,300名運動員,競爭可謂十分激烈。 在這樣的舞台上,港隊選手展現了卓越的技術和堅韌的鬥志。

個人項目方面,王巧兒在30秒速度跳中摘金,展現了驚人的爆發力;李心怡和何柱霆則在3分鐘耐力跳中脫穎而出,證明了港隊在耐力項目上的實力;陳漢文在個人花式項目中獲得銀牌,其獨特的技巧和創意令人印象深刻。

團隊項目更是港隊的亮點。何柱霆、周永樂、黃啟銘及羅芷琪的組合在交互繩速度接力跳中展現了完美的團隊協作和精湛技巧,成功稱霸該項目。 譚凱彤、張柏淳及何雋堯則在交互繩耐力跳中取得顯著進步並奪金。 這些成績不僅是對運動員個人能力的肯定,更是對團隊協作精神的最好詮釋。

新賽制下的挑戰與應對

本次韓國公開賽的一大關鍵在於它跟隨了國際跳繩聯合會(IJRU)的最新評分準則。 國際跳繩聯合會在新賽季對評分標準進行了重要調整,包括技術動作難度系數和藝術表現比重的修改。 這次比賽正是各代表隊測試和適應新規則的重要前哨戰。

根據IJRU的最新賽制,評分項目主要包括難度分(Difficulty)、表現分(Presentation)、規定動作(Required Elements)、重複動作(Repeated Skills)以及扣分(Deductions)。 難度分是所有成功完成花式的總和,個人繩和交互繩有各自的評分標準,動作難度上限均為Level 8。 值得注意的是,新賽制下提高了高難度動作的分數,鼓勵運動員挑戰更高難度的花式。 然而,這也意味著對運動員的穩定性要求更高,特別是對於擅長高難度動作的選手影響較大。

重複動作的計算方式也更加嚴格,Level 3或以上的重複花式會被扣分。 在交互繩花式中,重複動作的定義更為複雜,需要觀察整個花式組合以及跳繩者和擺繩者在兩次跳躍中(進入及離開)是否完全相同,任何變化都不算作重複花式。

這些規則的調整,對運動員的技術穩定性、動作編排的創意性以及對規則的理解和應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香港隊在此次韓國賽中取得的佳績,顯示了他們在適應新評分準則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港隊領隊朱梓健也表示,這次比賽為運動員提供了實戰演練平台,幫助他們熟悉比賽節奏,試驗新編排的花式是否符合評分標準。 儘管新標準對擅長高難度動作的選手影響較大,但香港運動員憑藉出色的適應能力,在選拔賽中失誤率不斷降低。

備戰世錦賽:策略與展望

韓國公開賽作為2025世界跳繩錦標賽的前哨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港隊在這次比賽中不僅收穫了寶貴的獎牌,更重要的是積累了在新評分準則下的實戰經驗。 這將有助於教練團隊更精準地調整訓練計劃和比賽策略,為即將到來的世錦賽做更充分的準備。

為了更好地備戰世錦賽,中國香港跳繩總會在賽馬會「齊跳高飛」跳繩計劃的支持下,正為代表隊提供全方位的支援,包括專項體能訓練、運動心理輔導及運動醫學防護等。 這些支持將有助於提升運動員的綜合能力,讓他們在壓力巨大的世錦賽場上發揮出最佳水平。

除了精英運動員的培養,香港跳繩總會也致力於跳繩運動的普及化。 通過走入中、小學甚至幼稚園和大專院校,降低跳繩的入門門檻,吸引更多人接觸和參與這項運動。 此外,通過舉辦「香港跳繩邀請錦標賽」等賽事,提供更多本地比賽機會,提升運動員的競技水平,同時也為市民提供欣賞高水平跳繩表演的機會。

香港跳繩運動近年來發展迅速,在國際賽事中屢創佳績。 這次在韓國公開賽上取得的輝煌成績,是香港跳繩隊實力不斷提升的又一證明。 儘管新評分準則帶來了挑戰,但港隊展現出的適應能力和拼搏精神,讓人們對他們在即將到來的世界錦標賽上的表現充滿期待。 期待香港跳繩隊在國際舞台上繼續發光發熱,為香港爭取更多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