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稅戰升溫 中方反對美徵港口費

貿易硝煙再起?港口費爭議成為中美新戰場

近期,中美經貿高層會談在瑞士日內瓦展開,這是兩國在關稅戰僵持多時後的「破冰會談」。然而,除了既有的關稅水平和芬太尼問題,一個新的爭議點浮出水面,那就是美國可能對中國製造和營運的船隻徵收新的港口費。這項提議不僅在海運業引起軒然大波,也為本已複雜的中美貿易關係再添變數。

貿易風暴中的新浪潮

近年來,中美之間的貿易摩擦可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從最初的301條款調查,到鋼鐵、鋁等產品的232調查,再到針對芬太尼問題和所謂的「對等關稅」,美國不斷揮舞關稅大棒,試圖重塑對華貿易關係。 中國則採取了不卑不亢的反制措施,堅定維護自身利益。 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國對中國船隻徵收港口費的提議,無疑是這場貿易戰中的最新一波浪潮。

美國此舉的目標是什麼?從其官方表述來看,主要是為了振興國內造船業,抗衡中國在海運領域的主導地位。 據悉,中國目前是全球最大的貨櫃輪製造國,擁有全球約七成的新船訂單,並承擔四成國際海運任務。 全球前十大貨櫃箱港中,有七個位於中國,其港口處理能力遙遙領先。 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在經過一年調查後認為,中國利用不公平的政策和做法主宰全球航運。 因此,美國提出對中國製造或由中國公司擁有的船隻徵收高額港口費,單次費用可能高達150萬美元。

然而,這項提議在海運業界引發了強烈反彈。全球主要航運公司警告,如果強制實施這項費用,每年將增加超過200億美元的成本,這些成本最終將轉嫁給消費者,導致進口商品價格上漲。 航運公司也可能因此減少對美國港口的停靠,導致港口擁堵,並影響小港口的服務。 美國國內的港口和船舶營運商,以及各類商品的進出口商都對此表示擔憂。 甚至有人警告,如果政府不調整計畫就實施,美國納稅人、勞工甚至政府有意支持的美國造船商和船東都可能受害。

中方的堅決反對與潛在影響

面對美國的港口費提議,中國方面已經表達了堅決反對的立場。據報導,在這次中美經貿高層會談中,中方預計將反對美國徵收港口費。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強調,中方堅決反對美國濫施關稅,這一立場沒有任何變化。 他同時表示,中方對對話持開放態度,但任何對話都必須建立在平等、尊重、互惠的基礎上,任何形式的施壓和脅迫對中國都是行不通的。 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也呼籲業界抵制美國的港口費提議,並相信中方會採取反制措施。

如果美國執意徵收港口費,將對全球海運業和供應鏈產生深遠影響。成本的增加不僅會推高商品價格,還可能導致運輸時間延長,供應鏈效率下降。對於高度依賴海運的國際貿易而言,這無疑是一場新的挑戰。特別是對於一些價格敏感的大宗商品,如煤炭、穀物和農產品,運輸成本的顯著增加可能導致出口銳減。 同時,由於美國註冊的貨船數量不足,商家難以找到替代運輸方式。

中美博弈下的未來走向

這次中美經貿高層會談,港口費爭議的出現,凸顯了兩國在經貿領域的結構性矛盾和深層次競爭。美國試圖通過各種手段遏制中國在海運等關鍵領域的擴張,而中國則堅定維護自身發展利益,並積極拓展與其他國家的貿易合作。

從過去幾年的經驗來看,中美貿易戰並非一帆風順。美國雖然多次加徵關稅,但也面臨國內產業和消費者的反彈。 中國則在壓力下尋求轉型升級,並開拓新的貿易市場。 如今,港口費爭議的出現,再次考驗著兩國的談判智慧和應對能力。

這次會談能否在港口費問題上取得進展,以及未來中美貿易關係將如何發展,都充滿了不確定性。然而,可以肯定的是,在全球經濟聯繫日益緊密的今天,主要經濟體之間的貿易摩擦,不僅會影響當事雙方,也將對全球經濟格局產生深遠影響。各方都在密切關注,這場貿易風暴將如何演變,以及它將把世界經濟帶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