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蔡崇信:未來5年全面AI化

在瞬息萬變的數位洪流中,人工智慧(AI)已不再是遙不可及的未來科技,而是深刻影響現在並重塑未來商業格局的關鍵力量。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蔡崇信近期明確指出,在未來三到五年內,阿里巴巴的所有業務都應該由AI驅動。 這不僅是一個策略宣示,更揭示了這家科技巨頭面對新技術浪潮的緊迫感與決心。這場以AI為核心的轉型,將如何滲透到阿里巴巴龐雜的業務體系中?又將如何引領其邁向新的成長週期?

AI浪潮下的巨頭覺醒

蔡崇信在「510阿里日」親友見面會上強調,AI驅動已是集團的核心戰略之一,且已初見成效。 他將公司未來三到五年的核心戰略方向鎖定在「電商及雲+AI」。 這清楚表明,阿里巴巴認為,在這場由AI主導的技術變革中,不論是傳統的電商業務,還是作為基礎設施的雲計算,都必須緊密結合AI,才能保持競爭力並尋找新的增長點。

電商業務的AI再造:突破垂類限制

長久以來,電商被視為一個垂直領域,其用戶入口相對有限。蔡崇信坦言,電商業務本身並不完全佔據互聯網的入口。 為了突破這一局限,阿里巴巴將藉助AI的力量,重新打造電商體驗,創造新的用戶入口。

想像一下,未來的電商不再只是單純的商品陳列與搜尋。AI將能夠深入理解用戶的潛在需求,提供更為精準和個性化的商品推薦,甚至可能透過虛擬實境或擴增實境技術,讓消費者在家就能體驗產品。此外,智能客服、AI搭配助手、智能導購系統等應用,都能極大提升用戶體驗和購物效率。 這些由AI賦能的創新模式,將使得電商平台從單一的「購物」場所,轉變為更具互動性和沉浸感的「生活方式」入口。事實上,淘寶已經在嘗試AI搭配助手,天貓國際也推出了智能導購系統。 數據顯示,應用AI技術的業務單元,用戶停留時間平均提升了32%,轉化率也提高了18個百分點。

雲計算與AI的共生共榮:底層支撐與技術輸出

「雲+AI」是阿里巴巴未來發展的另一大支柱。 蔡崇信強調,阿里云不只是基礎設施,更是AI技術落地的關鍵平台。 在AI時代,對於計算力的需求是巨大且明確的。 阿里巴巴預計未來三年在雲端和AI基礎設施的投入將超越過去十年的總和。

這筆龐大的投資,將用於AI大模型、算力基礎設施和行業解決方案的開發。 阿里云正在從一個基礎設施服務提供商,轉型為一個「AI即服務」平台。 這意味著,阿里云不僅為集團內部的AI轉型提供底層支持,也將其先進的AI能力對外輸出,為其他企業提供AI開發平台服務。 目前,阿里云的AI開發平台已服務超過3萬家企業,其中七成是中小企業。 此外,阿里巴巴還積極構建行業大模型生態,與學術機構合作,推動AI在各行各業的應用落地,例如金融、醫療、製造等。

創新業務的AI引擎:閒魚、夸克、高德、釘釘、1688

除了電商和雲計算兩大核心業務,阿里巴巴旗下的創新業務也將全面擁抱AI。 閒魚將引入AI信用評估系統,預計可降低交易糾紛率。 夸克搜索正在測試「答案引擎」功能,以提升知識類查詢的準確性。 高德地圖將進一步整合AI技術,優化實時導航和交通預測。 釘釘的智能助手已覆蓋大部分高頻辦公場景。 1688平台也運用AI來優化供應鏈匹配效率。

這些創新業務的智能化升級,不僅能提升用戶體驗和運營效率,更能透過AI探索新的服務模式和增長空間。這顯示了阿里巴巴將AI視為推動集團整體業務創新和增長的核心驅動力。

轉型路上的挑戰與願景

阿里巴巴的AI驅動戰略,無疑是一場深刻的自我變革。將AI融入每一塊業務、每一個環節,需要巨大的技術投入、人才儲備以及組織文化的調整。如何在快速發展的AI技術中保持領先地位,如何將技術優勢轉化為商業價值,以及如何平衡AI發展與潛在的倫理和社會問題,都是阿里巴巴需要面對的挑戰。

然而,蔡崇信的清晰表態,傳遞出阿里巴巴對AI帶來機遇的堅定信念。他們認識到,AI不僅能提升現有業務的效率和用戶體驗,更有潛力創造全新的商業模式和市場入口。 這場AI驅動的轉型,是阿里巴巴從一家「互聯網公司」邁向「AI驅動科技公司」的關鍵一步。

總結:擁抱AI,重塑未來

蔡崇信的「未來三至五年,所有業務都應以AI為驅動」的論述,不僅為阿里巴巴指明了前進的方向,也為整個產業樹立了一個標竿。 這場由AI引領的變革,將深刻影響電商、雲計算乃至更多領域的未來發展。阿里巴巴能否成功 harnessing AI 的力量,實現業務的全面智能化升級,並藉此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將是未來幾年科技界最受矚目的焦點之一。這不僅關乎一家企業的興衰,更可能為我們描繪出一幅全新的數字經濟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