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伯告別 籲增社福 盼大學接手數據庫

告別股壇長毛:一個時代的謝幕與香港的未來課題

投身公益二十載,揭示資本市場的真實面貌

香港資本市場的風雲人物David Webb,這位被譽為「股壇長毛」的獨立股評人,近日因罹患末期前列腺癌,宣告將告別公眾視野,為其長達二十餘年的公益事業畫下句點。 自1991年移居香港,David Webb在1998年創立了Webb-site網站,一個非營利平台,致力於提升香港企業和經濟治理的透明度。他無償地投入時間與金錢,建立了龐大的資料庫,對香港股市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監督,揭示了許多不為人知的企業運作及管治問題。

在香港外國記者會(FCC)的場合,David Webb分享了他的人生歷程與對香港的觀察。他曾是一名成功的投資銀行家,在32歲時便累積了可觀財富,隨後毅然決定投身公益,成為一名積極的股東倡導者、透明度推動者,以及香港股市的志願監察者。 他建立了Webb-site Who’s Who資料庫,收錄了香港上市公司自1990年以來的董事和顧問資料,以及自1994年以來的總回報數據,全部免費向公眾開放。 這些資料庫成為了分析香港企業管治和市場動態的寶貴資源,被學者和媒體廣泛引用。

David Webb的貢獻不僅僅在於揭露個別公司的問題,他更積極參與推動市場規則的改革。例如,他在2003年發起了「一人一票」的Project Poll項目,成功促使港交所採納了「一股一票」的投票制度,取代了容易被操縱的舉手表決方式,這項改革顯著提升了小股東的權益。 他也曾擔任香港交易所的獨立非執行董事,並長期擔任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的收購兼併委員會成員,為香港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貢獻良多。

對香港的期許:善用財政儲備,關注社會福利

在告別之際,David Webb對香港的未來發展提出了幾點看法。他認為香港的獨特之處在於「差異化」,而非僅僅依賴經濟協議。他對香港可能出現的計畫經濟傾向表達擔憂,並引用鄧小平改革開放的經驗,強調放鬆中央管制對經濟繁榮的重要性。 他認為,當前香港或許正走向「威權主義」的頂峰,但在這樣的環境下,說真話、追求透明度對經濟和人民福祉至關重要。

他特別指出香港在公共財政儲備使用上的問題,直言不諱地批評將巨額資金投入一些「大白象」工程,認為這些資金若能更有效地運用於社會福利,將能為市民帶來更多福祉。 他回顧疫情期間政府發放救濟金的做法,認為其中存在浪費,並建議改革土地制度,使其更加市場化,而非僅以價高者得的方式出售。 David Webb對社會福利的關注,與當前全球對於如何更好地運用公共資源、改善民生的討論不謀而合。

數據庫的傳承:學術機構能否接棒?

David Webb的另一個重要呼籲,是希望學術機構能夠接手他耗費巨資和時間建立的Webb-site數據庫。 這個數據庫包含了大量關於香港上市公司、董事、交易等寶貴資訊,對於學術研究和公眾監督具有極高的價值。 他曾在2020年首次診斷出癌症後,便提出將數據庫轉移至香港大學,並設立一個「Webb公共透明度中心」的構想,期望能擴大數據庫範圍,涵蓋更多社會、經濟、健康和法律等領域的數據。 他甚至承諾為此提供 substantial endowment。

然而,這個提案最終被香港大學婉拒。David Webb認為,這可能與大學面對北京的壓力以及《國家安全法》的實施有關,學術機構因此變得謹慎,不敢接手這個可能觸及敏感企業管治議題的數據庫。 他對此感到遺憾,因為他希望數據庫能夠在他離世後繼續存在,為香港社會做出貢獻。

雖然大學接手的計劃未能實現,David Webb表示,在網站伺服器關閉之前,他會將完整的數據集開放下載。 這為數據庫的延續帶來一線希望,但如何有效整理、維護和更新這些數據,並確保其持續對公眾開放,仍是個待解決的課題。

告別時刻:回顧與展望

David Webb的告別,標誌著香港資本市場一個重要監督聲音的沉寂。他二十多年來的努力,不僅提升了市場的透明度,也喚起了公眾對企業管治和股東權益的關注。 他所建立的數據庫,更是香港研究者和媒體不可或缺的工具。

他的離去,也再次凸顯了獨立監督力量在香港社會面臨的挑戰。在當前的環境下,像David Webb這樣敢於說真話、揭露問題的聲音愈發珍貴。 他的呼籲,特別是關於善用財政儲備和關注社會福利的建議,值得香港社會深思。

期望David Webb的數據庫能夠找到合適的歸宿,繼續發揮其價值。同時,他的故事也應鼓勵更多人關注並參與到提升社會透明度和企業責任的行動中來,即便是在充滿挑戰的環境下。 他的告別,是遺憾,但其留下的寶貴資產和精神,希望能繼續啟發和影響香港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