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煙爭議|江玉歡批政策走火入魔 李夏茵:上癮剝奪自由意志
控煙大辯論:自由與健康的兩難?
在香港積極推動無煙城市的進程中,一場關於個人自由與公共健康的辯論正悄然展開。 政府提出一系列擴大控煙範圍的措施,目標是進一步降低吸煙率,保障市民健康。 然而,這項政策的力度引發了不同的聲音,其中立法會議員江玉歡的質疑,以及醫務衞生局副局長李夏茵的回應,成為這場討論的焦點。 江玉歡認為,過於嚴苛的控煙措施可能干涉個人自由,甚至拋出「難道要禁糖、禁肥胖?」的類比,而李夏茵則強調吸煙的成癮性會剝奪個人意志,使得將其完全歸為個人自由選擇變得不那麼理所當然。
這場辯論不僅關乎控煙政策本身的合理性,更觸及了現代社會中一個核心議題:政府應在多大程度上介入個人選擇,以維護公共利益? 當個人行為可能對自身及他人健康造成損害時,劃定自由的界線成為一道難題。
控煙進程的回顧:香港的努力與成果
香港一直以來都是控煙工作的先行者之一。 早在1982年,香港就制定了《吸煙(公眾衞生)條例》(香港法例第371章),為控煙工作奠定法律基礎。 隨後的幾十年裡,香港持續收緊控煙法例,包括擴大法定禁煙區、禁止向未成年人士售賣煙草產品、限制煙草廣告等。 這些努力取得了顯著成效,吸煙人口比例從1982年初的23.3%逐步下降至2021年的9.5%。
近年來,香港政府繼續加強控煙力度,例如於2022年4月30日起禁止進口、推廣、製造、售賣或為商業目的而管有另類吸煙產品,包括電子煙、加熱煙草產品及草本煙。 政府最近提出的「控煙十招」更是進一步的行動,包括禁止管有另類吸煙產品、排隊時禁止吸煙等,旨在全方位杜絕煙草產品對社會的禍害。
江玉歡的詰問:控煙「太盡」的邊界在哪?
儘管香港的控煙工作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政府持續收緊政策的舉措引發了部分人士的擔憂。 江玉歡議員的質疑正是這種擔憂的縮影。 她在立法會會議上表示,過去幾年香港煙民數目不斷下降,反映控煙工作已有很大進步。 然而,她認為大力度的控煙一定會涉及個人自由與社會利益之間的張力。 她表示絕對支持控制二手煙和室內控煙,但對於本次涉及個人自由的問題,她認為政府措施「太盡、過頭」。
江玉歡質疑,如果因為吸煙危害健康、增加公共衞生成本就需要加以控制,那麼是否也應該禁止糖、肥胖、酒、鵝肝和肥叉燒等對個人健康有潛在風險的食物或行為? 她認為,公共衞生成本是維持自由城市其中一個成本,不應因此過度干預個人選擇。 此外,她也提到有研究顯示,儘管吸煙人數下降,但吸煙引起的疾病造成的公共衞生開支反而有所增加,質疑政府強調的經濟損失理由。 實際上,衞生署規管事務總監封螢解釋,吸煙引起的疾病現今需要更昂貴的專科治療,醫療成本大幅增加,導致吸煙人口下降但相關開支上升的現象。
李夏茵的回應:上癮對自由意志的剝奪
面對江玉歡的質疑,醫務衞生局副局長李夏茵從另一個角度闡釋了控煙政策的理據。 她強調,自由及權利的先決條件涉及意志及知情權。 然而,煙草產品會令人上癮,一旦上癮後,個人的自由意志就會受到剝奪。 在這種情況下,將吸煙完全視為個人自由選擇是有待商榷的。
李夏茵指出,控煙不僅是為了降低公共衞生成本,更重要的是保護市民健康,特別是防止年輕人成為煙民。 她認為,吸煙與吸毒一樣具有成癮性,不能簡單地用自由意志來辯解。 她也提到,加強控煙是全球趨勢,也是香港社會的主流意見。 此外,她引用了新加坡等嚴厲控煙地區的例子,指出控煙與經濟發展並非零和遊戲,控煙能夠贏得健康之餘,亦不輸經濟。
自由與健康的平衡:複雜的社會命題
江玉歡和李夏茵的辯論,突顯了在制定公共政策時,如何在保障公共健康和維護個人自由之間取得平衡的複雜性。 吸煙行為不僅影響吸煙者自身的健康,其產生的二手煙也會對周圍人群造成危害。 世界衞生組織指出,煙草使用是導致過早死亡和慢性疾病的最主要但可預防的風險因素,煙草氣霧中含有大量致癌物質。 從公共健康的視角來看,政府有責任採取措施降低吸煙率,減少相關疾病和死亡。
然而,從個人自由的角度來看,成年人有權在知情的情況下做出影響自身健康的選擇,只要這種選擇不對他人造成直接傷害。 江玉歡提出的「禁糖、禁肥胖」等類比,雖然可能過於簡化問題,但也觸及了一個核心問題:社會是否應該以公共健康為名,對所有不健康的行為進行干預? 糖分攝入過多確實會帶來多種健康風險,例如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甚至有研究指出嗜糖之害甚於吸煙。 但這是否意味著政府應該強制限制個人的糖分攝入?
吸煙的特殊性在於其強烈的成癮性。 尼古丁作為一種高度成癮性物質,會改變大腦結構,使得戒煙變得異常困難。 正如李夏茵所言,上癮會剝奪個人的自由意志,使得吸煙不再是一個完全自主的選擇。 這也為政府介入提供了理據,因為政府的責任之一是保護弱勢群體,包括那些因成癮而失去自由選擇能力的人。
未來的方向:對話與理解
這場關於控煙政策的辯論,提醒我們在推動公共健康政策時,需要更深入地考慮個人自由的價值。 政府在制定政策時,需要清晰闡述其理據,並與公眾進行充分溝通,解釋為何某些行為需要更大力度的干預,而其他行為則可保留更多的個人自主空間。
未來,香港的控煙政策可能會繼續收緊,例如考慮將法定吸煙年齡提高、進一步限制加味煙等。 然而,如何在控煙的同時,最大限度地尊重個人自由,將是政府需要持續面對的挑戰。 這需要政府、立法會議員和社會各界之間的對話與理解,共同尋找公共健康與個人自由之間的平衡點,建設一個既健康又尊重個人選擇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