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債30年利率飆25年新高

風暴下的寧靜?關稅戰、避險資產與日本國債的迷霧

全球經濟就像一片波濤洶湧的大海,而近期的關稅戰無疑是掀起巨浪的罪魁禍首。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我們看到市場的劇烈反應,尤其是傳統上被視為避險天堂的資產,竟然也出現了「拋售」的奇特現象,而日本30年期國債的利率更是攀升至近25年來的最高點。這一切究竟是怎麼回事?是風暴來臨前的寧靜,還是市場邏輯正在被顛覆?讓我們一同深入這片迷霧,探尋其中的奧秘。

風雨欲來:關稅戰的陰影籠罩

想像一下,你經營著一家跨國企業,原本順暢的供應鏈突然被一道道高築的關稅壁壘所阻隔,成本飆升、訂單銳減,未來的盈利前景變得撲朔迷離。這正是關稅戰帶來的直接衝擊。 自2018年以來,美國與中國之間的貿易摩擦不斷升級,不僅影響了企業的營運,也讓全球金融市場籠罩在不確定性的陰影之下。 近期,美國對等關稅的威脅再次浮現,稅率從10%到50%不等,進一步加劇了市場的動盪。 這種不確定性導致投資人信心下滑,對全球經濟放緩甚至衰退的擔憂日益加劇。

避險失靈?當傳統避風港不再安全

在過去,面對經濟下行風險或地緣政治緊張,投資人通常會湧入被視為「避險資產」的懷抱,例如黃金、美元和政府公債。 這些資產在市場波動時往往能維持價值甚至升值,為投資組合提供安全網。然而,在這波關稅戰引發的市場動盪中,我們卻看到了令人費解的景象:避險資產竟然也遭到了拋售。

特別是美國國債,作為全球最主要的避險資產之一,在此次市場震盪中遭遇了大規模拋售,被視為風險源。 這似乎打破了人們的固有認知。背後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美債流動性和基差交易的去槓桿化,更本質的原因或許是美國政府濫施關稅的行為動搖了市場對美元資產的信心。 市場開始質疑美元作為避險貨幣的傳統功能。

日本國債:異軍突起的「新」避風港?

正當美債光環褪色之際,日本超長期國債卻意外地吸引了創紀錄的外國資金流入。 儘管面臨本土壽險公司減持等壓力,日本30年期國債的利率卻在此時攀升至近25年來的最高水平。 這種現象似乎暗示著在全球不確定性加劇的背景下,投資人正在重新評估和尋找新的避險選項。

日本30年期國債利率的飆升,固然有其國內因素,例如市場預期日本政府將編列追加預算以應對關稅影響,以及對政府擴大財政支出的預期。 同時,日本央行減緩超長期債券購買的舉動,也被視為利率差異的重要原因。 然而,在全球視角下,美國關稅政策導致的市場動盪以及美國國債的波動,也間接擾亂了日本超長期債券的供需平衡,推升了其利率。 關稅政策提高了通膨風險,降低了長期債券的投資價值,這也是影響日本超長期國債利率的因素之一。

迷霧中的投資哲學

面對當前的市場格局,投資人需要更加審慎地評估風險與機會。傳統的避險策略可能需要重新審視。黃金作為另一項重要的避險資產,在貿易戰引發避險需求升溫的背景下持續創下歷史新高,似乎成為了大家避險的新寵。 這或許是市場對美元資產信心動搖的另一種體現。

在債市方面,政策的不確定性以及經濟前景的不明朗,使得投資人紛紛轉向具備避險功能的政府公債。 然而,即使是政府公債,也面臨著不同的影響因素。例如,美國通膨壓力仍高於目標區間,可能會抑制聯準會的降息空間,這也會影響債市的表現。

總結而言,關稅戰的陰影籠罩全球經濟,導致市場避險情緒升溫。然而,傳統避險資產如美債卻遭遇拋售,而日本超長期國債利率飆升,顯示市場正在重新尋找避風港。投資人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需要保持警惕,多元化資產配置,並密切關注全球經濟和政策的變化,才能在迷霧中找到穿越風暴的方向。 這也再次印證了市場的瞬息萬變,以及風險管理的重要性。在不確定性高的時期,增加防禦性資產配置,並善用多元資產策略,或許是應對市場動盪的有效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