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零售商囤貨避關稅戰 大摩:首季衝擊減
在全球經濟相互牽動的今日,貿易政策的微小變動,都可能像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陣陣漣漪,尤其對於高度依賴全球供應鏈的零售業而言,更是如此。當「關稅戰」的號角響起,美國的零售商們彷彿站在了風口浪尖,必須拿出看家本領來應對這場突如其來的挑戰。然而,市場的反應總是充滿變數與智慧,摩根士丹利的一份報告,就揭示了美國零售商如何透過「提前積累存貨」這一策略,巧妙地緩衝了關稅在第一季度可能帶來的衝擊。
關稅的初啼:零售業的壓力測試
關稅,這個聽起來有些冰冷的詞彙,對於零售業來說,卻是實實在在的成本增加。當從海外進口的商品被加上一道道關稅,首當其衝的便是那些需要大量進口商品的零售商。這不僅直接提高了他們的採購成本,更可能最終轉嫁到消費者身上,影響銷售。 這種不確定性,讓許多零售商憂心忡忡,深怕「關稅戰」會讓他們的貨架空空如也,或是商品價格飆升,嚇跑顧客。 根據美國全國零售聯合會(NRF)的預期,關稅的徵收可能導致下半年美國進口量大幅下降。
未雨綢繆:提前備貨的策略應對
面對關稅的威脅,聰明的零售商們並沒有坐以待斃。他們選擇了一種積極的應對方式:提前積累存貨。 這就像是在暴風雨來臨前,將糧食和物資儲備充足,以便在風雨中也能維持正常運作。摩根士丹利的報告就點名了幾家採取這種策略的零售巨頭,包括亞馬遜、Big 5 Sporting Goods、斯凱奇和Fastenal等公司。
這種「提前備貨」的策略,其實是零售商們在權衡利弊後的選擇。雖然積累存貨會增加倉儲成本和資金壓力,但在關稅生效前以較低的成本購入商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鎖定成本,避免未來因關稅上漲而導致利潤空間被壓縮。 亞馬遜的高管就曾表示,提前採購是他們能夠避免大幅漲價的原因之一。 Big 5 Sporting Goods和斯凱奇也認為,囤積庫存是減輕第一季度關稅影響的短期解決方案。
緩解的假象:第一季度業務的真實影響
摩根士丹利的報告指出,零售商的提前備貨措施,確實對第一季度的業務影響起到了緩衝作用。 然而,這是否意味著關稅的影響微乎其微呢?答案可能並非如此簡單。
首先,提前積累存貨並非長久之計。零售商的庫存空間有限,資金鏈也需要保持流動。一旦存貨消耗殆盡,他們仍將面臨以更高成本採購商品的問題。Fastenal的高管就預計,隨著公司應對新的關稅,其庫存水平將在全年保持高位,這也暗示著成本壓力將持續存在。
其次,關稅的影響具有滯後性。耶魯大學預算實驗室的研究就指出,關稅的全面影響預計要到後續季度才會顯現,特別是針對中間產品加徵的關稅,其對最終消費品的影響會有延遲。 服裝和紡織品等類別受關稅影響尤為嚴重,可能導致價格大幅上漲。
再者,提前備貨也可能影響零售商的營運彈性。過度依賴現有庫存,可能會導致新品上市速度減慢,或者無法及時調整商品結構以應對市場變化。
供應鏈的重塑:長期的應對之道
關稅戰的本質,是對現有全球供應鏈的挑戰。零售商們意識到,僅僅依靠提前備貨這樣的短期策略是遠遠不夠的。他們需要更具前瞻性的規劃,以應對未來可能持續存在的貿易壁壘。
多元化供應鏈是零售商們正在積極探索的方向。 將生產和採購分散到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可以降低對單一國家或地區的依賴,從而在特定地區面臨關稅或貿易限制時,仍能保證商品的穩定供應。一些零售商已經開始將部分生產從中國轉移到越南、墨西哥和印度等地。 然而,供應鏈的轉移是一個複雜且耗時的過程,需要考慮產能、技術、成本等多方面因素。
除了供應鏈的調整,一些零售商也考慮調整定價策略。 然而,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下,直接提高商品價格可能會導致消費者轉向其他更具價格優勢的零售商。 有些零售商選擇將關稅成本「內化」到商品總價中,而非單獨列出關稅項目。 沃爾瑪甚至一度要求中國供應商自行承擔關稅成本,但迫於庫存壓力,最終選擇自行吸收關稅並恢復進貨。
消費者的負擔:關稅戰的最終贏家與輸家
歸根結底,關稅成本最終很可能轉嫁到消費者身上。 經濟學家普遍認為,關稅將導致物價全面上漲,影響消費者的購買力。 耶魯大學預算實驗室的分析就預計,關稅政策可能導致美國家庭平均開支增加。 美泰玩具公司就表示,在關稅影響下,他們「在必要時」會提高產品價格。 高盛分析師預計,消費品價格可能上漲6%至8%。
關稅戰對零售業的影響是一場持久戰,提前積累存貨只是短期的緩衝措施。零售商們需要在供應鏈調整、定價策略以及庫存管理等多方面進行深入思考和規劃,才能在這場全球貿易格局的變革中立於不敗之地。而消費者,也可能需要在未來一段時間內為進口商品支付更高的價格。這場關稅戰的影響,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滲透到經濟的各個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