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擬降中國包裹關稅至30%
貿易風向轉變:美國對中國小額包裹關稅的峰迴路轉
近年來,中美貿易關係如同坐雲霄飛車,起伏跌宕,特別是針對來自中國的小額包裹關稅政策,更是牽動著全球電商與消費者的敏感神經。從原本的免稅天堂,到突如其來的高築關稅壁壘,再到近期的顯著調降,這場關稅風波不僅是一場經濟博弈,更深刻影響著無數企業與民眾的生活。
這一切的開端,源於美國對「最低限度豁免」(de minimis)政策的重新審視。這項源自1930年代的政策,原本旨在簡化低價值貨物的通關流程,促進小額貿易。而自2016年將免稅門檻提高至800美元後,透過此機制進入美國的包裹數量呈現爆炸性增長,其中很大一部分來自中國的電商平台,如Shein和Temu。 這種模式讓中國商品得以繞過傳統進口管道,以極具競爭力的價格直達美國消費者手中,但也引發了美國本土零售商關於不公平競爭的強烈抱怨。 此外,部分美國官員也擔憂此機制被用於走私活動。
基於這些考量,美國政府在今年4月簽署行政命令,自5月2日起正式終止對來自中國內地及香港的小額包裹實施免關稅待遇。 initial政策規定,這些包裹將被徵收高達90%或每件75美元的關稅,並計劃在6月進一步提高從量關稅至每件200美元。 隨後,關稅稅率更是大幅上調至120%或每件100美元。
高關稅的衝擊波
突如其來的高關稅對相關產業造成了劇烈衝擊。對於依賴此模式運營的中國電商平台而言,商品價格被迫大幅上漲,部分產品的價格甚至翻倍。 這導致美國消費者在社交媒體上頻繁抱怨發貨延遲和額外費用。 一些境外品牌因此停止向美國發貨,部分中小企業甚至選擇退出美國市場。 物流公司也面臨巨大的壓力,DHL一度暫停處理高價包裹的清關,香港郵政也全面停止寄送含有商品的美國包裹。
這種政策轉變不僅影響了電商和物流,也對整個中美貿易格局產生了影響。有分析認為,取消免稅政策可能會使中國出口成長減少,甚至影響GDP。 同時,美國海關係統也面臨清關壓力,如果所有小額包裹都需要逐一清關徵稅,將需要大量額外預算和人手,否則可能導致口岸積壓。
轉折與緩和
然而,在持續緊張的貿易氛圍下,近期出現了政策上的轉折。路透社報導指出,根據白宮發布的行政命令,美國將自5月14日起,將針對中國、香港與澳門的小額包裹關稅從120%大幅調降至54%。 同時,取消原定在6月1日將從量關稅上調至每件200美元的計劃,維持每件100美元的標準。
這次關稅的顯著下調,被視為中美貿易關係緩和的一個信號。儘管54%的關稅稅率仍高於取消免稅前的水平(當時是免稅,此前曾有30%的從價稅或25美元的定額稅),但相較於120%的稅率已大幅降低。 這項調整適用於所有自中國進口進入美國關稅區、用於消費的商品,或自倉庫提取用於消費的商品。
未來展望與影響
這次關稅政策的調整,對市場和企業而言帶來了一絲喘息的空間,但也存在不確定性。雖然降低關稅有助於降低跨境物流成本,促進商品流通,但54%的稅率和每件100美元的從量關稅標準仍然是一筆不小的負擔。 對於那些以低價取勝的中國電商而言,成本壓力依然存在,可能會繼續影響其定價策略和市場競爭力。 一些平台可能會繼續探索「本地倉庫」模式,將商品提前運輸至美國境內倉庫,以規避部分進口關稅。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關稅調整是在中美雙方進行貿易談判並達成一定共識後宣布的。 雙方同意在90天內暫停大部分關稅,美國對中國的整體關稅從145%降至30%,中國對美國的關稅則從125%降至10%。 儘管小額包裹的關稅下調至54%,但與整體關稅水平相比仍然較高,這可能表明小額包裹問題在中美貿易談判中具有獨特的地位和考量。
這場關於小額包裹關稅的峰迴路轉,是中美貿易關係複雜性和動態性的縮影。它不僅反映了兩國在經濟利益上的博弈,也牽涉到對公平貿易、產業保護乃至國家安全的考量。未來的政策走向仍需觀察,但可以肯定的是,這場關稅風波將持續影響著全球貿易格局和電商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