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個月HIBOR跌至1.3厘 滙豐:特惠息快完

近期香港的金融市場可謂風起雲湧,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香港銀行同業拆息(HIBOR)的顯著下調。特別是與樓宇按揭息率息息相關的一個月期 HIBOR,近期已跌至逾兩年半以來的新低。這突如其來的變化,讓許多市場參與者感到驚訝,尤其是滙豐環球研究的一份報告,更是引起了廣泛關注,該報告認為目前港元流動性的充裕狀態可能只是暫時的「特價時段」。

拆息急降的催化劑:銀行體系總結餘「水浸」

這次 HIBOR 大幅下跌,最直接的原因在於香港銀行體系總結餘的顯著增加,俗稱「水浸」。根據金管局的數據,本港銀行體系總結餘月內曾急增逾 2.7 倍,達到約 1740 億港元。這背後的主要推動力,是金管局因應港元觸及 7.75 強方保證水平而入市承接美元沽盤,向市場注入港元流動性。當市場上的港元資金供應大幅增加,銀行之間的拆借需求相對下降,自然會導致 HIBOR 回落。

簡單來說,銀行體系總結餘就像是銀行存放在金管局的「活期存款」。當這個水塘的水位高,表示市場資金充裕,銀行之間的借貸成本(即拆息)就會降低;反之,水塘水位低,資金緊張,拆息就會上升。近期熱錢流入香港,增加了銀行體系總結餘,從而壓低了 HIBOR。

滙豐的「特價時段」論:樂觀中的隱憂?

儘管目前低企的 HIBOR 對按揭供款人而言無疑是個好消息,有助減輕利息負擔,但滙豐環球研究的報告卻提醒我們,這種狀況可能不會持續太久。滙豐研究指出,目前港元流動性充裕的狀態只是暫時性,預料在現水平約 1750 億元的總結餘規模下,一個月 HIBOR 理應處於 3.35 厘左右。這意味著目前的 1.3 厘水平,確實遠低於其「應有」水平。

滙豐研究認為,銀行體系總結餘在短期內會維持於大約 1750 億元,處於「不鬆不緊」的狀態。然而,這種狀態的持續性存疑,因為有幾個因素可能導致流動性再次收緊。

總結餘與拆息的微妙關係:1750億是個怎樣的水平?

香港銀行體系總結餘與 HIBOR 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係。理論上,總結餘越高,市場流動性越充裕,HIBOR 應越低。反之,總結餘下降,流動性收緊,HIBOR 便有上升壓力。然而,這並非一個簡單的線性關係,其中還受到市場預期、資金流向、以及股票市場活動等多种因素的影響。

1750 億元的總結餘水平,相比於前段時間的較低水平,確實顯著回升。回顧歷史,香港銀行體系總結餘曾有過大幅波動。例如,在 2008 年金融海嘯前,總結餘長期維持在數十億元水平。而在 2020 年至 2022 年初,受量化寬鬆(QE)等因素影響,總結餘曾飆升至 4500 億港元水平。因此,1750 億元處於一個相對中間的水平。滙豐研究認為,在這個水平下,一個月 HIBOR 應該在 3.35 厘左右,這與目前實際的 1.3 厘有明顯差距。

影響未來拆息走勢的關鍵變數

滙豐研究認為,造成目前 HIBOR 處於「特價時段」的原因,一方面是前期 HIBOR 基數較高,另一方面是對總結餘大幅擴張的「下意識反應」(knee-jerk reaction)。換句話說,市場對資金突然增加的反應過度,導致拆息超乎預期地急跌。

未來 HIBOR 的走勢,將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

  • 資金流向: 熱錢的流入與流出是影響總結餘和 HIBOR 的重要因素。如果資金持續流入香港,總結餘將維持高位,HIBOR 可能繼續受壓;反之,如果資金流出,總結餘下降,HIBOR 將面臨上升壓力。
  • 股票市場活動: 大型 IPO 和企業派息等活動會增加對港元的需求,從而可能推高 HIBOR。滙豐研究特別提到,五月下半月將有大型 IPO 和企業派息活動,這可能導致流動性收緊,增加銀行對清算帳戶餘額的需求。
  • 銀行策略: 銀行自身的資金管理策略也會影響拆息。滙豐研究觀察到,银行正试图重新调整其即时流动性状况,而非期望充裕的流动性持续较长时间。這也可能預示著銀行對未來拆息走勢有所保留。
  • 香港與美國的息差: 聯繫匯率制度下,港元與美元的息差是影響資金流向和 HIBOR 的重要因素。雖然近期港美息差擴闊,但長期而言,兩地利率存在同步的趨勢。如果美國的利率保持高位或繼續上升,港元拆息長期來看也面臨上升壓力。

「特價時段」的啟示與應對

目前一個月 HIBOR 跌至 1.3 厘,對於採用 H 按的置業人士而言,無疑是一個難得的「特價時段」。實際按息已跌穿 3 厘,低於封頂息率。這使得供樓負擔明顯減輕。一些分析認為,低息環境有利於減輕供樓壓力,對樓市有正面支持作用。

然而,滙豐研究的報告提醒我們,這種低息環境的可持續性存疑。市場的「下意識反應」過後,當股票相關活動增加、資金流向改變等因素顯現時,HIBOR 可能會從目前的極低水平回升。

對於市場參與者而言,重要的是要認識到 HIBOR 的波動性。雖然目前的低息帶來短暫的甜頭,但也要為未來可能的息口回升做好準備。尤其是採用 H 按的人士,需要密切關注 HIBOR 的變化,並考慮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

銀行體系總結餘的規模是一個重要的參考指標,但並非唯一決定 HIBOR 的因素。市場預期和資金流向同样扮演著關鍵角色。因此,不能簡單地認為總結餘維持在一定水平,HIBOR 就會固定不變。

結語:迎接可能的波動

香港銀行同業拆息的急劇下跌,是多重因素交織的結果。雖然當前的低息環境為市場帶來了短暫的喘息空間,尤其是對供樓人士而言,但滙豐研究的分析提醒我們,這可能只是一個「特價時段」,而非長期趨勢。

展望未來,HIBOR 的走勢將繼續受到資金流向、市場活動以及與美元息差等因素的影響。在享受低息紅利的同時,市場參與者應保持警惕,為可能的息口波動做好準備,理性評估風險,方能在變幻莫測的金融市場中穩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