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充電費高爭議 謝展寰:限價恐阻快充發展
電動車普及的兩難:當充電收費遇上發展速度
電動車,這個承載著環保夢想的新興交通工具,正逐步駛入我們的生活。然而,當我們熱切擁抱「零排放」的願景時,一個實際的問題也隨之而來:為電動車充電,究竟該如何收費?這個看似單純的商業行為,卻牽動著電動車的普及速度,尤其是在高速充電樁的發展上,政府的態度和政策扮演著關鍵角色。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的看法,正為這場關於收費與發展的討論,提供了一個重要的視角。
充電痛點:價格與效率的雙重考驗
想像一下,你駕駛著心愛的電動車,電量即將耗盡,滿心期待地開到附近的充電站,卻發現收費高昂,充電速度又不如預期。這種情境,正是許多電動車主面臨的充電痛點。有立法會議員質疑,政府停車場的電動車充電服務收費過高,每小時19元至21元,同時充電效率欠佳,按時間收費的模式也不盡合理。 事實上,市場上由商業模式營運的充電站,其收費模式和水平確實存在差異,會參考同區的收費、地區以及使用時段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市場化下的收費考量
政府正逐步將政府停車場的電動車充電服務市場化,交由市場營運並收取費用,這符合「用者自付」的原則。 營運商會參考市場價格來釐定收費,環保署對不同的收費計算模式持開放態度。 然而,即使在政府停車場,已實施收費的充電器在2024年3月的平均使用率僅約7%,這或許反映了電動車使用者仍在適應市場化帶來的轉變,也可能與收費水平和充電效率有關。
高速充電樁的發展困境
在推動電動車普及的過程中,高速充電樁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能大幅縮短充電時間,提升便利性。政府也意識到這一點,並推出了「高速充電樁鼓勵計劃」,投資3億元資助私營機構安裝高速充電設施。 然而,當被問及是否會對獲得公帑資助的充電站設定收費上限時,謝展寰局長認為,施加限制未必有助於加快建立高速充電樁。
這個觀點背後的邏輯是什麼?建設高速充電樁成本高昂,政府提供的每間機構10萬元的津貼,相對於總成本而言比例不高。 如果對收費施加過多限制,可能會降低私營機構投資建設高速充電樁的誘因,反而阻礙了其發展速度。畢竟,商業機構需要考慮投資回報,過低的收費標準可能會影響其盈利能力,進而影響投資決策。
平衡的藝術:發展與監管的取捨
謝展寰局長的說法,凸顯了在推動電動車基礎設施發展過程中,政府所面臨的兩難。一方面,政府希望透過市場力量加快高速充電樁的建設,以滿足日益增長的電動車充電需求;另一方面,社會各界關注充電服務的可負擔性,擔憂收費過高會加重車主負擔,影響電動車的普及。
目前,香港的電動車數量正在快速增長,新登記私家車中電動車的比例已顯著上升。 然而,充電設施的數量和分佈仍然是挑戰,尤其是在公共充電方面。 雖然政府積極推動在私人屋苑和政府建築物增設充電設施,並計劃將現有加油站改建或加裝高速充電設施,但要滿足未來龐大的充電需求,仍需加快步伐。 尤其對於商用電動車,如電動的士,未來的電力需求預計會出現缺口。
從全局來看,政府的策略是「盡量利用市場,盡快安裝高速充電設施,並促進市場競爭,讓電動車充電價格維持在合理水平」。 這意味著,政府傾向於通過增加供應來促進市場競爭,進而影響價格,而非直接干預收費。這與的士快速充電設定收費上限的做法有所不同。
未來的方向:協作與創新
要解決電動車充電收費與高速充電樁發展之間的矛盾,需要政府、私營機構和電動車使用者共同努力。政府可以繼續透過資助和簡化審批程序等方式,鼓勵私營機構投資建設高速充電樁。 同時,可以探索更多創新的收費模式,例如按充電量而非時間收費,或推出分時段收費,引導車主在非高峰時段充電,以提高充電設施的使用效率。 私營機構在追求商業利益的同時,也應考慮社會責任,提供價格合理、服務優質的充電服務。電動車使用者則可以通過規劃充電時間和地點,更有效地利用現有的充電資源。
謝展寰局長的發言,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思考的角度:在特定階段,過於嚴苛的限制可能會阻礙新技術和基礎設施的快速發展。如何找到一個平衡點,既能鼓勵市場投資,又能確保充電服務的可負擔性,是未來電動車普及進程中需要持續探索和解決的課題。這不僅關乎充電站的收費,更關係到香港能否順利邁向綠色運輸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