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濟神州遭高瓴大幅減持至5%以下的重要通告
市場風向球:高瓴資本減持百濟神州,釋放了什麼訊號?
近期,一則關於高瓴資本減持百濟神州股權至5%以下的消息,在資本市場激起了不小的漣漪。 這不僅僅是一則簡單的股權變動公告,對於這家在創新藥領域深耕多年的明星企業而言,高瓴資本的動向無疑被視為重要的市場風向球。 畢竟,高瓴資本可是陪伴百濟神州長達11年、參與了8輪融資的「超級盟友」,為何在這個看似即將迎來收穫的時刻選擇「落袋為安」? 這背後的邏輯,值得我們深入探討。
長期夥伴的步伐:回顧高瓴與百濟神州的緣分
高瓴資本與百濟神州的結緣,始於2014年。 作為百濟神州在中國唯一的全程領投機構,高瓴一路見證並深度參與了百濟神州從早期研發到商業化的每一個關鍵階段。 在百濟神州先後於美國、香港和A股三地上市的過程中,高瓴始終扮演著基石投資者的角色,堅定支持著百濟神州的發展。 這份長達11年的「陪跑」,累計投入的金額高達數十億美元,足以顯示高瓴對百濟神州乃至整個創新藥賽道的看好。
這種深度的綁定關係,一部分源於對創新藥廣闊前景的信心,另一方面,也得益於百濟神州核心產品的出色表現。 尤其是其明星產品澤布替尼(百悅澤®),在2024年實現了全球銷售額188.59億元的亮眼成績,佔公司總收入近70%,更成為中國首個年銷售額突破10億美元的自主創新藥。 這無疑是百濟神州多年投入研發的重要成果,也為高瓴的長期投資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轉捩點的選擇:為何在盈利前減持?
然而,就在百濟神州基本面迎來轉折點之際,高瓴卻選擇減持。 根據百濟神州2025年的業績指引,公司全年營業收入有望首次超過成本及費用總和,經營現金流預計轉正,並預期在2027年實現淨利潤突破8億美元。 加上澤布替尼在美國市場的持續放量(2024年美國銷售額同比增長107.5%),百濟神州的股價在年內也出現了不小的漲幅。
從投資機構的角度來看,減持「陪跑」多年的企業,在公司進入穩定盈利階段後逐步退出,是符合其投資週期規律的正常操作。 投資機構的目標是在特定階段獲得投資回報,並將資金投入到新的具有高成長潛力的項目中。 在百濟神州估值已充分反映其商業化能力的時候,減持可以幫助高瓴鎖定部分收益,以應對市場可能的波動,實現風險管理。
更深層次的考量:行業結構性變化與風險管理
高瓴此次減持,或許也折射出中國創新藥行業正在發生的結構性變化。 一方面,以百濟神州為代表的頭部創新藥企業,憑藉其產品的國際化成功,證明了中國藥企的研發實力,吸引了更多國際資本的目光。 另一方面,行業內的競爭也在加劇,跨國藥企的新產品對現有市場格局構成潛在威脅。
此外,從宏觀層面來看,全球經濟環境的變化,例如加息週期等,也可能促使投資機構更加注重現金流和風險控制,對部分估值較高的資產進行調整。 雖然高瓴長期看好生物醫藥行業,但階段性的減持是其資產配置和風險管理策略的一部分。
減持之後:高瓴在生物醫藥領域的未來佈局
儘管減持了百濟神州,高瓴在創新藥領域的佈局並未停下腳步。 透過公開資訊,我們可以觀察到高瓴在生物醫藥領域持續的投資熱情。 例如,其在2024年7月參與投資了聚焦腫瘤免疫療法的科望醫藥,該公司致力於將「冷腫瘤」轉化為「熱腫瘤」,試圖突破現有療法的局限性。 此外,高瓴也透過禮來亞洲基金等平台,持續關注基因治療、AI製藥等前沿領域的發展。
這顯示,高瓴對生物醫藥行業的長期信心並未動搖,只是在投資策略上進行了調整,將更多資源投入到其認為具有更高成長潛力或更早期階段的創新项目中。 減持百濟神州,可以被視為一種資金的再配置,而非對整個生物醫藥板塊的看衰。
結語:一場策略性的資產騰挪
高瓴資本減持百濟神州至5%以下,是一次在特定時點、基於多重因素考量的策略性資產騰挪。 這既是投資機構正常退出機制的一部分,也反映了創新藥行業結構性變化的背景,以及高瓴自身在資產配置和風險管理上的考慮。 對於百濟神州而言,失去高瓴這一重要的持股5%以上股東,短期內可能會對市場情緒產生一定影響,但公司的核心競爭力仍在於其產品線和研發能力。 未來,百濟神州能否持續依靠其產品的商業化能力實現穩健增長,才是決定其長期價值的關鍵。 而高瓴的下一步投資動向,也將繼續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為我們觀察資本在生物醫藥領域的流向提供線索。